伊尹起於有莘,應湯三聘,將使君為堯、舜之君,民為堯、舜之民,卒之相湯伐夏,俾厥後惟堯、舜,格于皇天。 傅說在岩野,愛立作相,三篇之書, 皎若星日,雖史籍久遠,不詳紀其行事,而高宗克鬼方,伐荊、楚,嘉靖商邦,禮陟配天,載于《易》之《既濟》,《書》之《無逸》、《詩》之《殷武》,商代之君莫盛焉。 罔俾阿衡,專美有商,於是為允蹈矣。 管仲以其君霸,商君基秦為強,雖聖門羞稱,後世所賤,然考其為政,蓋未嘗一戾于始謀。 韓信勸漢租任天下武勇,以城邑封功臣,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傳檄而定三秦;下魏之後,請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絶楚糧道,西會榮陽,至于滅楚,無一言不酬。 鄧禹見光武于河北,知更始無成,說帝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帝與定計議,終濟大業。 耿龠與光武同討王郎,願歸幽州,益發精兵,定彭寵,取張豐,還收富平、獲索,東攻張步, 以平齊地,帝常以為落落難合,而事竟成。 諸葛亮論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難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與為援而不可圖。 荊州用武之國,益州沃野千里, 勸劉備跨有荊、益,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及南方已定,則表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已而盡行其說,至于用師未戰而身先死,則天也。 房喬杖策謁太宗為記室,即收人物致幕府,與諸將密相申結,輔成大勛,至于為相,號令典章,盡出其手,雖數百年猶蒙其功。 王樸事周世宗,當五季草創之際,上《平邊策》、以為:「唐失吳、蜀,晉失幽、並,當知所以平之之術。 當今吳易圖,可撓之地二千里,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江北諸州, 乃國家之有也。 既得江北,江之南亦不難平。 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匕書而召之,不至則四面併進,席捲而蜀平矣。 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 唯並必死之寇,候其便則一削以平之。 」世宗用其策,功未集而殂。 至于國朝,掃平諸方,先後次第,皆不出樸所料。 獨幽州之舉,既至城下,而諸將不能成功。 若乃王安石顓國,言聽計從,以身任天下之重,而師慕商鞅為人,苟可以取民者,無不盡,遂詒後世之害,則在所不論也。 秋興賦宋玉《九辯詞》云:「憭慄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潘安仁《秋興賦》引其語,繼之曰:「送歸懷慕徒之戀,遠行有覊旅之憤。 臨川感流以嘆逝,登山懷遠而悼近。 彼四戚之疚心,遭一塗而難忍。 」蓋暢演厥旨, 而下語之工拙,較然不侔也。 太史慈三國當漢、魏之際,英雄虎爭,一時豪傑志義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後人所能冀,然太史慈者尤為可稱。 慈少仕東萊本郡為奏曹吏,郡與州有隙, 州章劾之,慈以計敗其章,而郡得直。 孔融在北海為賊所圍,慈為求救于平原,突圍直出,竟得兵解融之難。 後劉繇為揚州刺史,慈往見之,會孫策至, 或勸繇以慈為大將軍。 繇曰:「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但使慈偵視輕重,獨與一騎卒遇策,便前鬥,正與策對,得其兜鍪。 及繇奔豫章, 慈為策所執,捉其手曰:「寧識神亭時邪?」又稱其烈義,為天下智士,釋縛用之,命撫安繇之子,經理其家。 孫權代策,使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 至卒時,才年四十一,葬于新吳,今洪府奉新縣也,邑人立廟敬事。 乾道中封靈惠侯,予在西掖當制,其詞云:「神早赴孔融,雅謂青州之烈士。 晚從孫策,遂為吳國之信臣。 立廟至今,作民司命。 攬一同之言狀,擇二美以建侯,庶幾江表之間,尚憶神亭之事。 」蓋為是也。 謚法「先王謚以尊名,節以壹惠。 」語出《表記》。 然不雲起於何時,今世傳《周公謚法》,故自文王、武王以來始有謚。 周之政尚文,斯可驗矣。 如堯、舜、禹、湯皆名,皇甫謐之徒附會為說,至于桀、紂,亦表以四字,皆非也。 周王謚以一字,至威烈、貞定益以兩,而衛武公曰睿聖武公,見于《楚語》。 孔文子曰貞惠文子,見于《檀弓》。 各三字,意當時尚多有之。 唐諸帝謚,經三次加冊,由高祖至明皇皆七字,其後多少不齊。 代宗以四字,肅、順、憲以九字,余以五字,唯宣宗獨十八字,曰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 國朝祖宗謚十六字,唯神宗二十字,曰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蓋蔡京所定也。 漢文帝受言漢文帝即位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意有罪當刑,其女緹縈,年十四,隨至長安,上書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 帝憐悲其意,即下令除肉刑。 丞相張蒼、御史大夫馮敬議,請定律,當斬右止者反棄市,笞者杖背五百至三百,亦多死,徒有輕刑之名,實多殺人。 其三族之罪,又不乘時建明,以負天子德意,蒼、敬可謂具臣矣。 史稱文帝止輦受言。 今以一女子上書,躬自省覽,即除數千載所行之刑,曾不留難,然則天下事豈復有稽滯不決者哉? 所謂集上書囊以為殿帷,蓋凡囊封之書,必至前也。 丹青引杜子美《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云:“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第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容齋隨筆》
第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