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常,神宗崩,哲宗立,復朝奉郎、知登州,召為禮部郎中。 軾舊善司馬光、章。 時光為門下侍郎,知樞密院,二人不相合,每以謔侮困光,光苦之。 軾謂曰:「司馬君實時望甚重,昔許靖以虛名無實,見鄙於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譽,播流四海,若不加禮,必以賤賢為累。 』先主納之,乃以靖為司徒。 許靖且不可慢,況君實乎?」以為然,光賴以少安。 遷起居舍人。 軾起於憂患,不欲驟履要地,辭于宰相蔡確。 確曰:「公徊翔久矣,朝中無出公右者。 」軾曰:「昔林希同在館中,年且長。 」確曰:「希固當先公邪?」卒不許。 元元年,軾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賜銀緋,遷中書舍人。 初,祖宗時,差役行久生弊,編戶充役者不習其役,又虐使之,多致破產,狹鄉民至有終歲不得息者。 王安石相神宗,改為免役,使戶差高下出錢僱役,行法者過取,以為民病。 司馬光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復差役,差官置局,軾與其選。 軾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 免役之害,掊斂民財,十室九空,斂聚于上,而下有錢荒之患。 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專力於農,而貪吏猾胥,得緣為奸。 此二害輕重,蓋略等矣。 」光曰:「于君何如?」軾曰:「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 三代之法,兵農為一,至秦始分為二,及唐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之卒。 自爾以來,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天下便之。 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今免役之法,實大類此。 公欲驟罷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而復民兵,蓋未易也。 」光不以為然。 軾又陳於政事堂,光忿然。 軾曰:「昔韓魏公刺陝西義勇,公為諫官,爭之甚力,韓公不樂,公亦不顧。 軾昔聞公道其詳。 豈今日作相,不許軾盡言耶?」光笑之。 尋除翰林學士。 二年,兼侍讀。 每進讀至治亂興衰、邪正得失之際,未嘗不反覆開導,覬有所啟悟。 哲宗雖恭默不言,輒首肯之。 嘗讀祖宗《寶訓》,因及時事,軾歷言:「今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沮;又黃河勢方北流,而強使之東;夏人入鎮戎,殺掠數萬人,帥臣不以聞。 每事如此,恐浸成衰亂之漸。 」軾嘗鎖宿禁中,召入對便殿。 宣仁後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為常州團練副使。 」曰:「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 」曰:「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 」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 」軾驚曰:「臣雖無狀,不敢自他途以進。 」曰:「此先帝意也。 先帝每誦卿文章,必嘆曰『奇才!奇才!』但未及進用卿耳。 」軾不覺哭失聲。 宣仁後與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 已而命坐賜茶,撤禦前金蓮燭送歸院。 三年,權知禮部貢舉。 會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 軾寬其禁約,使得盡技。 巡鋪內侍每摧辱舉子,且持曖昧單詞,誣以為罪,軾盡奏逐之。 四年,積以論事,為當軸者所恨。 軾恐不見容,請外,拜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未行,諫官言:前相蔡確知安州,作詩借郝處俊事,以譏太皇太后。 大臣議遷之嶺南。 軾密疏:「朝廷若薄確之罪,則于皇帝孝治為不足;若深罪確,則于太皇太后仁政為小累。 謂宜皇帝敕置獄逮治,太皇太后出手詔赦之,則于仁孝兩得矣。 」宣仁後心善軾言,而不能用。 軾出郊,用前執政恩例,遣內侍賜龍茶、銀合,慰勞甚厚。 第4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