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于孔子曰:「賜倦于學矣,願息事君。 」孔子曰:「詩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事君難,事君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事親。 」孔子曰:「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事親難,事親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于妻子。 」孔子曰:「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妻子難,妻子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于朋友。 」孔子曰:「詩云:‘朋友攸攝,攝以威儀。 ’朋友難,朋友焉可息哉!」「然則賜願息耕。 」孔子曰:「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耕難,耕焉可息哉!」「然則賜無息者乎?」孔子曰:「望其壙,皋如也,顛如也,鬲如也,此則知所息矣。 」子貢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 」 國風之好色也,傳曰:「盈其欲而不愆其止。 其誠可比于金石,其聲可內于宗廟。 」小雅不以于污上,自引而居下,疾今之政以思往者,其言有文焉,其聲有哀焉。 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 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賤師而輕傅,則人有快;人有快則法度壞。 古者匹夫五十而士。 天子諸侯子十九而冠,冠而聽治,其教至也。 君子也者而好之,其人也;其人而不教,不祥。 非君子而好之,非其人也;非其人而教之,賫盜糧,借賊兵也。 不自嗛其行者,言濫過。 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食則饘粥不足,衣則豎褐不完;然而非禮不進,非義不受,安取此? 子夏家貧,衣若縣鶉。 人曰:「子何不仕?」曰:「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復見。 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 爭利如蚤甲,而喪其掌。 」 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匹夫不可不慎取友。 友者、所以相有也。 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濕。 夫類之相從也,如此其着也,以友觀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詩曰:「無將大車,維塵冥冥。 」言無與小人處也。 藍苴路作,似知而非。 懦弱易奪,似仁而非。 悍戇好鬥,似勇而非。 仁義禮善之於人也,闢之若貨財粟米之於家也,多有之者富,少有之者貧,至無有者窮。 故大者不能,小者不為,是棄國捐身之道也。 凡物有乘而來,乘其出者,是其反也。 流言滅之,貨色遠之。 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 是故君子蚤絶之。 言之信者,在乎區蓋之間。 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 知者明於事,達于數,不可以不誠事也。 故曰:「君子難說,說之不以道,不說也。 」 語曰:「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知者。 」此家言邪說之所以惡儒者也。 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 曾子食魚,有餘,曰:「泔之。 」門人曰:「泔之傷人,不若奧之。 」曾子泣涕曰:「有異心乎哉!」傷其聞之晚也。 無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長。 故塞而避所短,移而從所仕。 疏知而不法,辨察而操僻,勇果而無禮,君子之所憎惡也。 多言而類,聖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無法,而流湎然,雖辯,小人也。 國法禁拾遺,惡民之串以無分得也,有夫分義,則容天下而治;無分義,則一妻一妾而亂。 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 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 三王既以定法度,制禮樂而傳之,有不用而改自作,何以異於變易牙之和,更師曠之律?無三王之法,天下不待亡,國不待死。 飲而不食者,蟬也;不飲不食者,浮蝣也。 虞舜、孝己孝而親不愛,比干、子胥忠而君不用,仲尼、顏淵知而窮於世。 劫迫于暴國而無所闢之,則崇其善,揚其美,言其所長,而不稱其所短也。 惟惟而亡者,誹也;博而窮者,訾也;清之而俞濁者,口也。 君子能為可貴,不能使人必貴己;能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五伯。 宥坐篇第二十八 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 」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 」弟子挹水而注之。 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問持滿有道乎?」孔子曰:「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 」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 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于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 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 詩曰:‘憂心悄悄,慍于群小。 ’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 第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荀子》
第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