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議,古文之一體也。 昔曾文正公選鈔奏議,宗賈長沙、陸宣公、蘇文忠三家。 鳴原堂論文,專論奏疏,亦既涵其涯而抉其奧矣。 蓋古今奏議,推西漢為極軌。 而氣勢之盛,事理之顯,尤莫善於賈生陳政事疏,劉子政封事。 忠愛懇款,發生至性。 諸葛武侯《出師表》,規模宏遠,誥謨之遺,皆與賈氏文相輔翼。 惜乎其不多覯也。 漢氏以降,文章道衰,風骨少隕。 唐代韓柳有作,奏事之文,為之不多,限于位與時也。 陸公以駢偶之體運單行之氣,文正謂其理精則比隆濂洛,氣盛亦方駕韓蘇。 洵非虛語。 蘇文忠奏議,終身效法陸公。 蓋以敷奏君上之體,宜乎條暢軒豁。 能如是,亦足矣。 夫長沙究利害,宣公研義理,文忠審人情,三家各有深詣。 文正宗之,允矣。 竊又以為文正奏疏,參用近時奏牘之式,運以古文峻潔之氣,實為六七百年來奏疏絶調。 每欲汰幕客代擬之作,專存文正手筆,匯鈔數卷,私資揣摩,卒卒未果。 然奏疏一體,前則三家,後則文正,皆福成所服膺弗失者也。 曩在幕府,嘗裁奏牘,均系代作。 奉使四國以來,忝列京卿,有奏事之責,非使職所及者,不敢妄陳。 癸巳之秋,期滿將歸,[A12J]行篋得疏稿數十首,稍刪循例諸作,厘為二卷,俟質當世,亦以自鏡雲。 嗟夫,經濟無窮,事變日新。 今方面洋諸國情狀,賈陸蘇三公與文正所不及睹者也。 福成既睹四賢未睹之事矣。 則凡所當言者,皆四賢所未及言者也。 惟其為四賢所未及言,居今之世,乃益不能已於言。 安得起四賢于今日,抒厥壯猷,一啟後人之不逮耶?夫古人雖往,事理則同。 論事者不得因其事為古人所未諗,遂謂奮筆纂辭可不師古人也。 此福成所以益睪然高望于四賢。 光緒十九年冬十月,無錫薛福成自序于英倫使館。 ○出使四國公犢序 公犢之體,曰奏疏,下告上之辭也,曰咨文,平等相告者也,其雖平等而稍示不敢與抗者,則曰咨呈,曰札文,曰批答,上行下之辭也。 其施之官稍下而非所屬者,則曰照會,曰書函,上下平等,皆可通行者也,曰詳文,曰稟犢,皆以下官告其上官者也。 官在兩司上者可勿用。 大臣出使,有洋文照會者,蓋以此國使臣告彼國外部大臣之辭,亦即兩國相告之辭也。 執筆者宜審機勢,晰情偽,研條約,諳公法。 得其,則人為我詘;失其,則我詘於人。 是非于此明,利害于此形,強弱於此分,實握使事最要之綱領。 使事既有端緒,然後述其梗概而奏之,而咨之札之。 意有未達,則再為書以引伸之。 胥是物也。 故凡治出使公犢者,必以洋文照會為兢兢。 而諸體之公牘,皆由此生焉。 電報雖為昔日所無,邇來籌襄公務之機要,大半渾括故此。 故亦當附公牘之列。 余奉使海外,四閲寒暑。 既甄錄疏稿,都為一集,復裒咨函札批之稍關國計民生者,暨洋文照會與電報,厘存八卷,時自覽觀,以備考鏡焉。 自我中國通使東西洋諸大邦,所以諮政俗聯邦交保權利者,頗獲無形之益。 然使職難稱之故,蓋由中國風氣初開,昔日達官不曉外務,動為西人所欺。 西人狃于積習,輒以不敢施之西洋諸國者,施之中國。 為使臣者,遂不能不與之爭。 爭之稍緩,彼必漠視而不理,其病中于畏事。 爭之過亢,彼必藉端以相尤,其跡疑于生事。 邇來當事願生事者較少,而習畏事者較多,故失之剛者常少,而失之柔者常多。 餘生性憨拙, 凡遇交涉大事,輒喜爭辯。 爭之之具,必以洋文照會為嚆矢。 有時用力過鋭,彼或怒而停議。 然未嘗不得自轉圜,未嘗不稍就我範圍。 蓋我雖執彼所不願聞之言,而其理正,其事核,其氣平,出以忠信之懷,將以誠懇之意,知彼不能難我也。 然後斷然用之以難彼而勿疑。 其端倪可見于文牘者,亦僅十之四五而已。 久之,彼且積感而釋疑,轉兼而為敬。 欺者不敢復欺,爭者可漸息爭矣。 顧欲與爭辯,則平日之聯絡佈置,尤不可不慎。 譬之關弓者必和其干,調其絲,引矢一發,彀力雖勁,不至弧折弦絶者,審固于先事也,洋文照會,皆余授意譯者所擬,然後再譯為華文。 中西文法,截然不同,頗有詰屈聱牙之嫌。 余恐汨其真也,未敢驟加刪潤。 後之覽者,亦會其意焉可耳。 光緒十九年冬十月。 無錫福成自序于英倫使館。 ○敘曾文正公幕府賓僚 昔曾文正公奮艱屯之會,躬文武之略,陶鑄群英,大奠區宇,振頽起衰,豪彥從風,遺澤餘韻,流衍數世。 非獨其規恢之宏闊也。 蓋其致力延攬,廣包兼容,持之有恆,而禦之有本。 以是知人之鑒為世所宗,而幕府賓僚,尤極一時之盛雲。 第1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