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 少康封其庶子于會稽以奉禹祀,歷夏、商、周,以世相傳,至越王勾踐。 傳五世至王無疆,為楚威王所滅。 諸子皆受封于楚,而無疆之子蹄封于歐余山之陽,是為歐陽亭侯,子孫遂以為氏。 後稍北徙青之千乘,冀之渤海。 千乘之顯者曰生,字和伯,以經為漢博士,所謂歐陽尚書者是也。 渤海之顯者曰建,字堅石,所謂「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者是也。 詢、通父子顯于唐,自通三世生琮,為吉州刺史。 又八世生萬,為吉州安福令。 後世或居安福,或居廬陵。 安福之六世孫,即公曾祖也,生八男。 曰儀者,中南唐進士第,父母皆在,鄉裡榮之,命其鄉曰儒林,裡曰歐桂,坊曰具慶。 曾祖仕南唐,為武昌令、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性孝友,鄉裡稱之,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 曾祖妣劉氏,追封楚國太夫人。 皇祖少以文學稱,獻所為文,南唐召試,為南京街院判官,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 祖妣李氏,累封吳國太夫人。 皇考少孤力學,咸平中進士及第,天性仁孝,居官決獄主于平恕哀矜,終於泰州軍事判官,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鄭國公。 妣鄭氏,累封韓國太夫人。 皇考之捐館舍,公才四歲,太夫人守節自誓,而教公以讀書為文。 及公成人,太夫人自力衣食,不以家事累公,使專務為學。 及見公之身名皆顯,而夫人壽考康寧,為善之報,豈虛也哉! 公諱修,字永叔,天聖中進士甲科,補西京留守推官。 用王文康公薦,召試,遷鎮南軍節度掌書記,館閣校勘。 以書責諫官不論事,諫官以聞,謫峽州夷陵縣令,徙光化軍乾德令,改武成軍節度判官。 範文正公經略陝西,闢掌書記,辭不就。 俄遷太子中允、館閣校勘,方修禮書,命權同知太常禮院,辭不受。 預修《崇文總目》,成,改集賢校理,遂知太常禮院。 請補外,通判滑州,召以為太常丞、知諫院,賜緋衣銀魚。 未幾,同修起居注。 閲月,拜右正言、知制誥,賜三品服。 出使河東,還,改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按察使。 左遷知制誥、知滁州,改起居舍人、知揚州,徙知潁州。 復龍圖閣直學士,知應天府兼南京留守司,歷尚書禮部、吏部郎中。 丁韓國太夫人憂,服除,判吏部流內銓,入翰林為學士,加史館修撰,勾當三班院。 請郡,改侍讀學士、知蔡州,留不行,判太常寺兼禮儀事,權知禮部貢舉,拜右諫議大夫,判尚書禮部,又判秘閣秘書省。 加侍讀,辭不受。 同修玉牒,兼龍圖閣學士、權知開封府,以給事中罷。 同提舉在京諸司庫務,改群牧使。 《唐書》成,拜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 嘉五年,以本官為樞密副使。 明年閏八月,參知政事,兼譯經潤文,歷戶部、吏部二侍郎,皆參大政。 進拜左丞,出為觀文殿學士、刑部尚書、知亳州。 熙寧初,遷兵部尚書、知青州,京東東路安撫使,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判太原府,河東路經略安撫監牧使,兼併、代、澤、潞、麟、府、嵐、石路兵馬都總管,三辭不受,徙知蔡州。 熙寧四年六月,以觀文殿學士、太子少師致仕,階特進,勛上柱國,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 明年閏七月二十三日,薨于汝陰之私第。 天子聞之震悼,為之一日不視垂拱朝。 贈太子太師,恤孤治賻,皆從加等。 公為人剛正,質直閎廓,未嘗屑屑於事。 見義敢為,患害在前,直往不顧,用是數至困逐。 及復振起,終不改其操,真豪傑之士哉!居三朝,數十年間,以文章道德為一世學者宗師。 接人待物,誠信樂易,不為表衤暴,諸生進者,與之抗聲極談,簡直明辨,至于貴顯,終始如一,見者莫不愛服。 而天資高遠,常人自不能與之合,公待之一也,有所稱薦,姑取其一善。 後或毀公于朝,遇其人或其家厄且困,必力振之,曰:「吾行己,不以喜怒私也。 」于經術,務究大本,其所發明簡易明白。 其論《詩》曰:「察其美刺,知其善惡,以為勸戒,所謂聖人之志者,本也。 因其失傳而妄自為之說者,經師之末也。 今夫學者得其本而通其末,斯善矣。 得其本而不通其末,闕其所疑,可也。 」不求異於諸儒,嘗曰:「先儒于經不能無失,而所得固多矣。 盡其說而理有不通,然後得以論正。 予非好為異論也。 」其于《詩》、《易》,多所發明。 為《詩本義》,所改正百餘篇,其餘則曰:「毛、鄭之說是矣,復何雲乎。 」 公幼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字書。 稍長,從閭裡借書讀,或手抄之,抄未畢而成誦。 公之舉進士,學者方為時文,號四六。 公就視之,曰「此不足為」,然切于養,勉為之,而人亦不能及。 故屢試有司,皆第一,名聲籍甚。 及景中,與尹師魯偕為古學。 已而有詔,戒天下學者為文使近古,學者盡為古文,獨公古文既行,世以為模範。 自兩漢後,五六百年有韓愈,愈之後,又數百年而公繼出,李翱、皇甫、柳宗元之徒不足多也。 蓋公之文備眾體,變化開闔,因物命意,各極其工,其得意處雖退之未能過。 筆札精勁,自成一家,當世士大夫有得數十字,皆藏以為寶。 第5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5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