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既連失褒、豫、鄂三王,遂更無皇子。 自至和三年正月得疾,逾時不能禦殿,中外憂恐。 既而康復,自是言者常以根本為急,交章論述,每輒留中。 故樞密副使包公拯、今翰林學士范景仁所言尤激切。 其餘不為外人所知者,不可勝數。 今樞密富相與昭文韓相亦屢進說。 雖余亦嘗因大水言之,在初無採納之意。 如此五六年,言者亦已稍怠。 嘉六年秋,余自樞庭過東府,忽見內降一封,乃諫官司馬光言立皇子事。 既而知江州呂誨亦有疏論述。 昭文與集賢曾公及余晚議,來日當將上,相顧以為如何。 韓公曰:「若上稍有意,即當力贊成之。 」曾公與余偕曰:「此吾儕素所願也。 」既而明日奏事垂拱殿,二章讀畢,未及有所啟,仁宗遽曰:「朕有意多時矣,但未得其人。 」余自為校勘,及在諫垣,忝兩制,迨二十年,每進對,常極從容,至此始聞仁宗自稱朕。 既而又左右顧曰:「宗室中孰為可?」韓公惶恐對曰:「不惟宗室不接外人,臣等不知,此事豈臣下敢議,當出自聖擇。 」仁宗曰:「宮中嘗養二子,小者甚純,然近不惠,大者可也。 」遂啟曰:「其名謂何?」仁宗即道今上舊名,曰名某,今三十歲矣。 余等遂力贊之,議乃定。 余等將下殿,又奏曰:「此事至大,臣等未敢施行,請陛下今夕更思之,臣等來日取旨。 」明日,奏事崇政殿,因又啟之。 仁宗曰:「決無疑也。 」余等遂奏言:「事當有漸,容臣等商量所除官,來日再奏。 」既退,遂議且判宗正。 時今上猶在濮王喪,乃議起複,自大將軍、遙郡團練使除泰州防禦使。 來日將上,仁宗大喜曰:「如此甚好。 」二公與余又奏曰:「此事若行,不可中止,乞陛下斷在不疑。 仍乞自內中批出,臣等奉行。 」仁宗曰:「此事豈可使婦人知?只中書行可也。 」余等喜躍稱賀,時六年十月也。 命既出,今上再三辭避。 有旨,候服除取旨。 至七年二月一日,服除,今上堅臥稱疾,前後十餘讓。 至七月,韓公議曰:「宗正之命始出,則外人皆知必為皇子也。 不若遂正其名,使其知愈讓而愈進,示朝廷有不可回之意,庶幾肯受。 」曾公與余皆以為然。 及將上今累讓表,仁宗問如何。 韓公未對。 余即前奏曰:「宗室自來不領職事,今外人忽見不次擢此子,又判宗正,則天下皆知陛下將立為皇太子也。 今不若遂正其名,命立為皇子。 緣防禦使判宗正,降誥敕,〈禦名〉得以堅臥不受。 若立為皇子,只煩陛下命學士作一詔書,告報天下,事即定矣,不由〈禦名〉受不受也。 」仁宗沉思久之,顧韓公曰:「如此,莫亦好否?」韓公力贊之。 仁宗曰:「如此,則須于明堂前速了當。 」遂降詔書,立為皇子,仍更今名。 自議皇子事,凡所奏請,皆余與西廳趙侍郎自書。 其改名札子,余所書也。 初擇日旁十字,請仁宗點之,其最下一字,乃今名也,是仁宗親點,今封在中書。 今上自在濮邸,即有賢名。 及遷入內,良賤不及三十口,行李蕭然,無異寒士,有書數廚而已。 中外聞者相賀。 第37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