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所謂今日可用之謀者,在定出攻之計爾,必用先起制人之術,乃可以取勝也。 蓋列兵分地而守,敵得時出而撓于其間,使我處處為備,常如敵至,師老糧匱,我勞彼逸。 昔周世宗以此策困李景于淮南,昨元昊亦用此策以困我之西鄙。 夫兵分備寡,兵家之大害也,其害常在我。 以逸待勞,兵家之大利也,其利常在彼。 所以往年賊常得志也。 今誠能反其事,而移我所害者予敵,奪敵所利者在我,則我當先為出攻之計,使彼疲于守禦,則我亦得志矣。 凡出攻之兵,勿為大舉。 我每一出,彼必呼集而來拒,彼集於東,則別出其西。 我歸彼散,則我復出,而彼又集。 我以五路之兵番休出入,使其一國之眾,聚散奔走,無時暫停,則無不困之虜矣。 此臣所謂方今可用之謀也。 蓋往年之失在守,方今之利在攻。 昔至道中,亦嘗五路出攻矣。 當時將相,為謀不審,蓋欲攻黠虜方強之國,不先以謀困之,而直為一戰必取之計,大舉深入,所以不能成功也。 夫用兵,至難事也。 故謀既審矣,則其發也必果,故能動而有成功也。 若其山川之險易,道里之迂直,蕃漢兵馬之強弱,騎軍、步卒、長兵、短兵之所利,與夫左右前後,一出一入,開闔變化,有正有奇。 凡用兵之形勢,有可先知者,有不可先言者。 臣願陛下遣一重臣,出而巡撫,遍見諸將,與熟圖之,以先定大計。 凡山川、道里、蕃漢、步騎、出入之所宜可先知者,悉圖上方略。 其餘不可先言,付之將率,使其見形應變,因敵制勝。 至于諒祚之所為,宜少屈意含容而曲就之,既以驕其心,亦少緩其事,以待吾之為備。 而且嚴戒五路,訓兵選將,利器甲,蓄積糧,常具軍行之計。 待其反書朝奏,則王師暮出,以駭其心,而奪其氣,使其枝梧不暇,則勝勢在我矣。 往年議者,亦欲招輯橫山蕃部,謀取山界之地。 然臣謂必欲招之,亦須先藉勝捷之威,使知中國之強,則方肯來附也。 由是言之,亦以出攻為利矣。 凡臣之所言者,大略如此爾。 然臣足未嘗踐邊陲,目未嘗識戰陣,以一儒生偏見之言,誠知未可必用。 直以方當陛下勞心西事、廣詢眾議之時,思竭愚慮,備芻蕘之一說爾。 【言西邊事宜第二札子〈治平二年〉】 臣近曾上言諒祚為邊患,朝廷宜早圖禦備,及乞遣一重臣親與邊將議定攻守大計等事。 至今多日,未蒙降出施行。 臣竊見慶歷中元昊作過時,朝廷輕敵玩寇,無素定之謀。 每遇邊奏急來,則上下惶恐,倉卒指揮。 既多不中事機,所以落賊奸便,敗軍殺將,可為痛心。 今者諒祚以萬騎寇秦、渭兩路,焚燒數百里間,掃蕩俱盡,而兩路將帥不敢出一人一騎,則國威固已挫矣。 諒祚負恩背德如此,陛下未能發兵誅討,但遣使者賫詔書賜之,又拒而不納,使者羞愧俯首,懷詔而回,則大國不勝其辱矣。 當陛下臨禦之初,遭此狂童,威沮國辱,此臣等之罪也。 臣謂陛下宜赫然發憤,以邊事切責大臣。 至于山川形勢有利有不利,士卒勇怯孰可用孰不可用,何處宜攻,何處宜守,何兵宜屯某地,何將可付某兵,如此等事甚多,皆陛下聖慮所宜及者。 臣謂陛下宜因閒時禦便殿,召當職之臣,使按圖指畫,各陳所見。 陛下可以不下席而盡在目前,然後製以神機睿略,責將相以成功。 而陛下以萬機之繁,既未及此;兩府之臣如臣等日所進呈,又皆常程公事,亦未嘗聚首合謀,講定大計。 外則四路邊臣,自賊馬過後,亦不聞別有擘畫。 臣恐上下因循,又如慶歷之初矣。 近者韓琦曾將慶歷中議山界文字進呈,此邊事百端中一端爾。 蓋琦亦患事未講求,假此文字為題目,以牽合眾人之論爾。 自進呈後,尋送密院,至今多日,亦未曾擬議。 臣以非才,陛下任之政府,便是國之謀臣。 若其謀慮淺近,所言狂妄,自可黜去不疑。 臣亦昨因目疾,懇求解職,曲蒙聖恩,未許其去。 既使在其位,又棄其言而不問,使臣尸祿厚顏,何以自處?所有臣前來所上奏狀,慾望聖慈降付中書、密院,與韓琦山界文字一處商量。 若其言果不足取,棄之未晚。 今取進止。 【乞補館職札子〈治平三年〉】 第34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3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