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風聞呂夷簡近日頻有密奏,仍聞自乞于禦藥院暗入文字,不知實有此事否?但外人相傳,上下疑懼。 臣謂夷簡身為大臣,久在相位,尚不能為陛下外平四夷,內安百姓,致得二虜交構,中國憂危,兵民疲勞,上下睏乏,賢愚失序,賞罰不中,凡百綱紀,幾至大壞。 筋力康健之日,尚且如此乖繆,況已罷政府,久病家居,筋力已衰,神識昏耗,豈能更與國家圖事?據夷簡當此病廢,即合杜門自守,不交人事。 縱有未忘報國之意,凡事即合公言,令外廷見當國政之臣,共議可否。 豈可暗入文書,眩惑天聽?況夷簡患癱風,手足不能舉動,凡有奏聞,必難自寫。 其子弟輩又不少,須防作偽,或恐漏泄,于體尤為不便。 雖陛下至聖至明,于夷簡奸謀邪說必不聽納,但外人見夷簡密入文書,恐非公論,若誤國計,為患不輕。 夷簡所入文字,伏乞明賜止絶。 臣聞任賢勿貳,去邪勿疑。 見今中外群臣各有職事,苟有闕失,自可任責,不可更令無功已退之臣,轉相惑亂。 取進止。 【薦姚光弼狀〈慶歷三年〉】 右臣等伏睹慶歷元年南郊赦書節文:「委史院檢閲國朝將帥有威名勛業者,尋訪子孫錄用。 」風聞史院已具檢勘姓名聞奏,至今未見施行。 伏以赦令之文,國家大信。 度必難行之事,則不當輕言;若已佈告天下,則不可失信。 況此一節,自是當今合行之事,必慮將家子孫例多不肖,則宜于尋訪之時,便責州郡察其行止,無大過惡者乃得以聞。 今舊將名在史官能應赦書所求者有幾?若更去其不肖者不用,則推恩所及,不過一二十人耳,不至濫行恩賞。 所可惜者,因此一二十人,而失國家大信。 臣等伏見故慶州刺史姚內斌有孫光弼,好學有行止,能記前世兵法及史籍所載名將用兵取勝之術,比于累年所試方略濫進之人,不可同類,若蒙擢用,必有所為。 伏乞舉行赦書,特賜召試,仍下所居州縣鄰里考其行實,參驗而行。 其餘將家,亦乞遍行尋訪。 臣等職在諫諍,當補闕遺。 見國家赦令已行而自失大信,及士有豪俊沉棄而未用者,皆當論列。 臣等又睹赦書節文云:「本房子孫,與班行安排。 如實有膽勇謀略者,仍與邊上任使。 」詳此,雖無材藝者,亦預推恩也。 今光弼據其學識,況有可採,臣等所陳,只乞比近年方略之人,特與一試,上以全國家大信,下可收遺逸之人。 伏望聖慈,特賜施行。 取進止。 【論李淑奸邪札子〈慶歷三年〉】 臣昨日因奏事于延和殿,已曾面論李淑向在開封府,猶為疏外,今拜學士,是禁中親近之職。 竊緣此人不宜在侍從之列,其奸邪陰險之跡,陛下素已知之。 今外邊臣寮、骨肉同坐者,不敢道李淑姓名,蓋其穢惡,醜不可當。 據外人如此惡之,豈合卻在人主左右?淑自來朋附夷簡,在三屍五鬼之數,蓋夷簡要為肘腋,所以援引至此。 不知今日朝廷如此清明,更要此人何用?若欲藉其詞業,則臣謂才行者人臣之本,文章者乃其外飾耳。 況今文章之士為學士者,得一兩人足矣。 假如全無文士,朝廷詔敕之詞直書王言,以示天下,尤足以敦復古樸之美,不必雕刻之華。 自古有文無行之人,多為明主所棄。 只如徐鉉、胡旦,皆是先朝以文章著名于天下,二人皆以過惡廢棄,終身不齒,當時朝廷亦不至乏人。 淑居開封,過失極多,然止是一府之害。 今在朝廷,若有所為,少肆其志,則害及忠良,沮壞政治,是為天下之害,故臣不可不言。 今雖陛下主張正人,不信讒巧,然淑之為惡出於天性,恐不能悛改,竊慮依舊譖毀好人。 伏望聖慈一切不納,早與一外任差遣,使正人端士安心作事,無讒毀之避。 取進止。 【再論李淑札子〈慶歷三年〉】 臣近日竊聞李淑已有聖旨令與壽州,卻知中書不肯便行,須得淑自上章求出,方敢差除。 臣謂李淑奸邪之跡,陛下既已盡知,若得斷自宸衷,則使天下之人皆知陛下聰明神聖,辨別忠邪,黜去小人,自出聖斷。 如此,則今後姦邪險惡之人可使知懼,而不敢為害。 今若如中書之意,須待其自求退,則是賞罰之柄不由明主自行,去住之謀一任臣下取便。 如此,則今後小人皆知雖為奸邪險惡,天子欲力去,而中書必未肯行,若不自退,則無人敢差。 臣恐自此小人轉為得計,不肯悛心。 進賢退不肖者,宰相之職也。 今大臣既自避怨,不肯為陛下除去奸邪,賴陛下聖明,洞分邪正,又不能便依聖旨,直與差除,更須曲收入情,優假群小。 三四日來,外邊聞陛下欲除李淑壽州,人人鼓舞,皆賀聖德。 蓋淑二三十年出入朝廷,奸險傾邪,害人不少,一旦見人主斥去左右,莫不欣忭。 卻聞中書如此迂迴,自相顧避,可惜聖明之斷不盡施行。 臣慾望更不須候其請郡,因兩府奏事之時,特出聖旨處分,直除一外郡,使天下皆知此奸邪穢惡之人,是人主力自除去,以彰聖明之德。 取進止。 【論慎出詔令札子〈慶歷三年〉】 第3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歐陽修集》
第3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