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自我修養的概念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培養能力,另一類則不僅培養能力,而且要求更高。 這第二類,我稱之為「圓熟」。 在日本,這兩者有區別,其目標在於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果,有不同的根據,並通過不同的外部標誌來加以識別。 第一類,即培養能力的自我修養,在本書中已敘述不少事例。 如那位陸軍軍官在談到他的土兵平日演習長達六十小時、中間只有十分鐘的小憩一事說:「他們已經會睡覺,需要鍛鍊的是不睡覺」。 在我們看來,這種要求未免太極端,其目的僅在於培養一種行為能力。 他講的乃是一種公認的原理,即精神駕馭術,亦即認為意志應當駕馭那幾乎可以經受一切訓練的肉體,至於忽視健康則肉體必受損害的規律,他們是不理會的。 日本人的整個「人情」的理論都是建立在這種觀念之上的:肉體的要求必須服從於人生大事,不顧健康是否允許,也不論肉體本身是否容許及曾經培養過。 總之,一個人應當不惜任何自我修養的代價來發揚日本精神。 但是,如此表述日本人的觀點或許過於武斷。 因為,在美國日常用語中,「不惜任何自我修養的代價」(at the price of whatever self—discipline)的意思往往是「不惜任何自我犧牲」(at the price of whatever self-sacrifice),而且有「不惜任何自我剋制」之意。 美國人關於訓練的理論是,男女自幼都需經過訓練而社會化,不論這種訓練是外部強加的,還是反映到內部形成意識的訓練,也不論是主動接受的,或者是由權威強加的。 訓練是一種壓抑,被訓練者對其願望受到限制是不滿的。 他必須作出犧牲,並且不可避免地會激起反抗情緒。 這種觀點不僅是許多美國心理專家的見解,也是父母在家庭中撫育每一代人的哲學。 正因為如此,心理學家的分析對我們自己的社會來說確實包含許多真理。 孩子們到時候「必須睡覺」,他從雙親的態度上就懂得睡覺是一種自我壓抑。 在許多家庭裡,孩子們每晚都要吵閙一番,表示不滿。 他已是一個受過訓練的美國幼兒,知道人「必須」睡覺,卻仍然要反抗。 他的母親還規定他「必須」吃的東西,這裡有燕麥粥、菠菜、麵包、桔子汁等等,但是,美國的孩子卻學會反對那些「必須」吃的東西;他認定,凡是「對身體好」的食品就是不好吃的。 美國的這種慣例在日本是沒有的,在歐洲某些國家,例如在希臘是看不到的。 在美國,長大成人就意味著擺脫了食品上的壓抑。 大人就可以吃可口的食物,而用不著講對身體是否有益。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菊花與劍》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