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故事主人公的這種看法,與西方人根本對立。 我們認為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是好人,正因為他選擇了善的方面,並且與惡的一方進行鬥爭,如同我們所說的「有德者勝」,結局必須圓滿,善者應有善報。 日本人則酷愛那種主角,他既拖欠社會恩情,又不能悖於名分,無法調和,只好一死了之。 這類故事在許多其他文化中是教人們屈從於殘酷的命運,在日本則反而成為啟迪主動精神和堅忍意志的題材。 主人公在竭盡全力完成其肩負的某種義務時忽視其他義務,但最後又和他們所忽視的「世界」進行清算。 日本真正的民族敘事詩是《四十七士物語》。 它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雖然不高,卻無比強烈地扣動日本人的心弦。 每個日本兒童都知道這個故事,不僅知其梗概,而且熟悉其細節。 它不斷傳播、翻印並被拍成電影而廣泛流傳。 四十七士的墓地長期成為著名聖地,成千上萬的人前往憑弔致祭,憑弔者留下的名片使墓地周圍變成一片白色。 《四十七士》主題是以對主君的「情義」為核心。 在日本人心目中,它寫的是「情義」與「忠」、「情義」與「正義」的衝突(在這類衝突中,當然是「信義」占勝)以及「單純情義」與無限「情義」之間的衝突。 故事發生在1703年封建制度鼎盛時期,按照近代日本人的想象,那時,男兒都是大丈夫,對「情義」絶不合糊,四十七位勇士為 「情義」而犧牲一切,包括名聲、父親、妻子、妹妹、正義(「義」),最後以自殺殉「忠」。 第12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菊花與劍》
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