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貞尚全然不知,闔着署門,整理文牘,從容得很。 忽有人排闥入道:「事急矣,請公速行!」化貞倉皇失措,也不知為著何故?只是抖個不住。 那人也不及細講,竟拉住化貞上馬,策鞭出城。 行了數里,化貞方望後一看,隨着的是總兵江朝棟,並仆役兩人,他尚莫明其妙,只管自摸頭顱。 直到了大凌河,見有一支人馬疾驅前來,為首的一員大帥,威風凜凜,正是遼東經略熊廷弼,寫熊廷弼處,仍不減聲色。 化貞到此,方稍覺清楚,仔細一想,慚愧了不得,頓時下馬大哭。 是村婦醜態,不意得之王化貞。 廷弼笑道:「六萬軍一舉蕩平,今卻如何?」快人快語,然卻是廷弼短處。 化貞聞了此言,益發號啕不止。 廷弼道:「哭亦何益?熊某隻有五千兵,今盡付君,請君抵當追兵,護民入關。 」化貞此時,進退兩難,欲與廷弼回救廣寧。 廷弼道:「遲了遲了。 」語未畢,探馬來報,孫得功已將廣寧獻與滿洲,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等城,都已失陷。 廷弼急令化貞盡焚關外積聚,護難民十萬人進山海關。 敗報達明京,給事中侯震暘、少卿馮從吾、董應舉等,奏請並逮廷弼化貞以伸國法。 熹宗也不明功罪,即日降旨,將化貞、廷弼拿交刑部下獄。 黑暗之至! 當日御史左光鬥,推薦東閣大學士孫承宗,督理軍務。 熹宗準奏,遂命承宗為兵部尚書。 承宗高陽人,素知兵,既受兵部職,即上表奏道: 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操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揮,以將備邊,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于朝,此極弊也。 今當重將權,擇沈雄有氣略者,授之節鉞,如唐任李郭,自闢置偏裨以下,邊事小勝小敗,皆不必問,要使守關無闌入,而徐為恢復之計。 熹宗覽奏,深為嘉納。 喜怒不常,確肖庸主狀態。 是時王在晉繼任遼東經略,請于山海關八里鋪地方,添築重關;並請歲給糧餉百萬,招撫關外諸蒙部。 朝議未決,承宗自請往視,由熹宗特許,出關相度形勢,與在晉所見不合,回奏在晉不足恃,築重關不如築寧遠城。 原來寧遠城為關外保障,寧遠有失,山海關亦覺孤危,所以孫承宗主築寧遠,不築重關。 熹宗準奏,就令孫承宗督師薊遼,照例賜尚方劍一口,由禦蹕親送承宗啟行。 承宗拜辭禦駕,徑至寧遠,更定軍制,申明職守;以馬世龍為總兵官,令游擊祖大壽守覺華島,副將趙率教守前屯,遂於寧遠附近,築堡修城,練兵十一萬,造鎧仗數百萬,開屯田五十頃,兵精糧足,壁壘森嚴。 他在遼坐鎮四年,關內外固若苞桑,不失一草一木。 偏這妒功忌能的魏忠賢,又在皇帝老子前,陰行媒櫱。 他起初尚想聯絡承宗,固結權勢,暗中私饋無數物品,嗣經承宗盡行卻還,反抗疏彈劾。 此老別有肺腸。 看官!你想這魏忠賢尚肯幹休麼?第一着下手,先讒殺熊廷弼,傳首九邊;冤哉枉也。 第二着就泣譖承宗,說他兵權太重,將有異圖。 自此承宗迭次奏陳,大半束諸高閣,一腔熱血,無處可揮,自然不安於位。 小子曾有絶句一首,以紀其事: 坐鎮邊疆見將材,四年安堵兩無猜。 如何自把長城撤?甘使胡人牧馬來。 欲知孫承宗後來情事,且待下回再說。 熊廷弼、孫承宗二人,為明季良將,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滿洲?廷弼可殺,承宗可罷,鎮遼無人,滿軍自乘間而入。 明之禍,滿洲之福也。 雖曰天命,寧非人事?本回章法,實是一篇熊、孫合傳,而袁應泰、王化貞等,皆陪賓也。 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卻說孫承宗在遼,因朝中閹宦用事,刑賞倒置,心中懊悵異常;適屆熹宗壽期,意欲借祝賀為名,入朝面劾閹豎。 到了聖壽前一日,偕御史鹿善繼,同到通州,忽兵部發來飛騎三道,止其入朝。 承宗知計不成,急急回關,不意朝右閹黨,已劾其擅離職守,交章論罪。 承宗大憤,遂累疏求罷,熹宗便糊糊塗涂的許他免官,改任高第為經略。 高第一到山海關,就把關外守具,盡行撤去。 自弛守備,適啟戎心,又請他滿洲太祖出來了。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且說滿洲太祖自聞孫承宗守遼,數載不敢犯,但派兵丁至瀋陽營造城池,招募良匠,建築宮殿,把瀋陽城開了四門,中置大殿,名篤恭殿,前殿名崇政殿,後殿名清寧宮,東有翔鳳樓,西有飛龍閣,樓台掩映,金碧輝煌,雖是塞外都城,不亞大明京闕。 太祖定議移都,遂率六宮后妃,滿朝文武,齊至瀋陽,犒飲三日。 後來改名盛京,便是此地。 移都事畢,專着人探聽明邊消息,嗣聞孫承宗免職,改由高第繼任,正思發兵犯邊,旋接到守備盡撤的實信,頓時投袂而起,立宣號令,飭大小軍官,召集兵隊,出發瀋陽;途中一無阻擋,渡過遼河,直達錦州,四望無營壘城堡,私幸關外可以橫行,遂命軍士倍道前進。 到了寧遠城,遙見城上旗幟鮮明,戈矛森列,中架大炮一具,更是罕見之物,太祖不覺驚異起來,命軍士退五里下寨。 第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演義》
第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