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反對你是很自然的」。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日本人接受別人的煙捲後,不是直接了當地說聲:「謝謝」,而是說「慚愧」。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在講到某人向某人施恩時會感到討厭。 至少我們可以對「哥兒」把一杯冰水之恩看得如此重大而會有所理解。 但是,我們美國人是不會在這類事件上用金錢標準來衡量的,諸如,冷飲店裡的一次偶然請客;父親對早年喪母的孩子們的長期自我犧牲以及義犬「哈齊」的忠誠之類。 而日本人卻這樣做。 我們重視愛、關懷、慷慨仁慈的價值,越是無條件越可貴。 而在日本則必然附有條件,接受了這類行為就成為欠恩者,恰如日本諺語所說:「天賦(非凡)慷慨,始敢受人之恩。 」① ① 此諺語很難複原為日文,也許是指「情けは人の為ならず」(施恩並非為別人)之類。 ——日譯者 第六章 報恩於萬一 「恩」是債務,而且必須償還。 但在日本,「報恩」被看作與「恩」全然不同的另一個範疇。 在我們的倫理學中,這兩個範疇卻混在一起,形成中性詞彙,如obligation(義務、恩義)與duty(義務、任務)之類。 日本人對此感到奇怪,感到不可理解,猶如我們對某些部落在有關金錢交往的語言中不區別「借方」與「貸方」感到奇怪一樣。 對日本人來講,稱之為「恩」,一經接受,則是永久常存的債務;「報恩」則是積極的,緊如張弦,刻不容緩的償還,是用另一系列概念來表達的。 欠恩不是美德,報恩則是善行。 為報恩而積極獻身之時就是行有美德之始。 第7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菊花與劍》
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