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有判斷力,要有知識。 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士多德,其倫理思想都是理智主義的,他們認為理性——知識是判斷道德的最高原則。 不過,亞里士多德更重視沉思,認為哲學沉思才能認識最高的善。 但他對此未無限擴大,他尊重經驗事實,看到實際生活中道德問題的複雜性,因而並不認為理性——知識是決定倫理道德的惟一標準。 蘇格拉底認為如果人有了知識,就能判斷好和壞,因此他不會去做像縱慾那樣的壞事;如果他縱慾,那他一定是無知。 亞里士多德說事情並不這樣簡單,對同一問題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作出同樣的判斷。 多數人是認為縱慾是壞事,也確有人不以為然,甚至認為是有益的,因為他是從另外的角度考慮問題的。 亞里士多德分析說,決定人們行為動機的,不單是知識——理性,還有情緒、慾望等,這都是德性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從滿足人的慾望看,有人認為縱慾有益,並不是沒有道理。 另外,他還指出,理論與實踐不完全是一回事,兩者常有差距,一個人即使在理論上認識到了,實踐上不一定能做到,恐怕這不僅僅有認識上的問題,可能也有條件上的問題。 總之,倫理問題是複雜的,知識重要,實際情況也不能不考慮。 其次,要有意志。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行為中的過和不及、遵守中道,皆出於人的意志。 他十分強調意志在人的行為中的作用。 人的意志有經過思索而選擇行動的能力。 因此,經過意志選擇的行為,其結果應由行為者來負責。 美德是行為者的,惡行也是行為者的。 因為人們可以去做一件事情,也可以不去做這件事情。 責任是自己的。 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是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道德即知識」的思想的修正。 亞里士多德不僅認為德性有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之分,而且認為意志對德性亦有重要作用。 他說,如果人人都必須具備正確的知識才算有道德,那麼,很多確實很有德性的人,由於不具備正確的知識,就變成無德的了,這是說不通的,因為這不是實際情況。 有的人有知識,但道德不一定佳;道德很高尚的人,不見得有多少知識。 但亞里士多德不因此而否定知識對於德性的作用,他認為有些人知識不多但德性良好,是因為意志發生了作用。 同理,過惡也與意志有關。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亞里斯多德傳》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