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天下大亂,舊章殄滅。 迨至三國,魏有王粲、衛覬共創朝儀,吳有丁孚拾遺漢事,蜀有孟光草建眾典。 晉初,荀覬以魏代前事撰為晉禮。 宋何承天、傅亮同撰朝儀。 齊何佟之、王儉共定新禮。 至梁武帝乃命群儒裁成大典,以復周公五禮之舊。 陳武帝即位,禮制雖本前梁,仍命江德藻、沈洙等隨時酌斟棄取,以便時宜。 迨至前隋,高祖命辛彥之、牛宏等采梁舊儀,以為五禮。 自西漢之初以至于今,歷代損益不同,莫不參之舊典,並非古禮不存,不過取其應時之變。 所以《宋書·禮志》有云:“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致亡;師古而不適用,王莽所以身滅。 ‘至注《禮》各家:漢有南郡太守馬融、安南太守劉熙、大司農鄭元、左中郎將蔡邕、侍中阮諶;魏有秘書監孫炎、衛將軍王肅、太尉蔣濟、侍中鄭小同; 蜀有丞相蔣琬,吳有齊王傅射慈;晉有太尉庚亮、太保衛囗「灌氵換王」、侍中劉逵、司空賀循、給事中袁準、益壽令吳商、散騎常侍干寶、廬陵太守孔倫、征南將軍杜預、散騎常侍葛洪、太常博士環濟、諮議參軍曹耽、散騎常侍虞喜、司空中郎盧諶、安北將軍范汪、司空長史陳邵、開府儀同三司蔡謨;宋有光祿大夫傅隆。 太尉參軍任預、中散大夫徐愛、撫軍司馬費沉、中散大夫徐廣、大中大夫裴松之、員外常侍庚蔚之、豫章郡丞雷肅之、諮議參軍蔡超宗、御史中丞何承天; 齊有太尉王儉、光祿大夫王逸、步兵校尉劉囗「王獻」、給事中樓幼瑜、散騎郎司馬囗「王獻」、御史中丞荀萬秋、東平太守田憎紹、征士沈麟士;梁有護軍將軍周舍、五經博士賀囗「場土換王」、散騎侍郎皇侃、通直郎裴子野、尚書左丞何佟之;陳有國子祭酒謝嶠、尚書左丞沈洙、散騎常侍沈文阿、戎昭將軍沈不害、散騎侍郎王元規;北魏有內典校書劉獻之;北齊有國子博士李鉉;北周有露門博士熊安生;隋有散騎常侍房暉遠、禮部尚書辛彥之。 他們所注之書,或聽見不同,各有來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別干。 內中也有注意典制,不講義理的;也有注意義理,不講典制的。 據妹子看來;典制本從義理而生,義理也從典制而見,原是互相表裡。 他們各執一說,未免所見皆偏。 近來盛行之書,只得三家;其一,大司農鄭康成;其二,露門博士熊安生:其三,散騎侍郎皇侃。 但熊氏每每違背本經,多引外義,猶往南而北行,馬雖疾而越去越遠;皇氏雖章句詳正,惟稍涉冗繁,又既道鄭氏,而又時乖鄭義,此是水落不歸本,狐死不首邱;這是二家之弊。 惟鄭注包舉宏富,考證精詳,數百年來,議《禮》者鑽研不盡,自古注《禮》善本,大約莫此為最。 妹子冒昧妄談,尚求指教。 「亭亭聽了,不覺連連點頭道:」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親自倒了兩杯茶,奉了上來。 二人茶罷,閨臣暗暗忖道:「他的學問,若以隨常經書難他,恐不中用。 好在他遠居外邦,我們天朝歷朝史鑒,或者未必留神;即使略略曉得,其中年歲亦甚紛雜。 何不就將史鑒考他一考?」 未知如何,下回分解。 古香齋 掃瞄校對 鏡花緣/李汝珍 第五十三回 論前朝數語分南北 書舊史揮毫貫古今 話說唐閨臣知亭亭學問非凡,若談經書,未免徒費唇舌,因他遠屢外邦,或于天朝史鑒未必留神,意欲以此同他談談,看他怎樣,因說道:「請教姐姐:貴邦歷朝史鑒,自然也與敝處相仿。 可惜尊處簡策流傳不廣,我們竟難一見。 姐姐博覽廣讀,敝鄉歷朝史書,該都看過;即如盤古至今,年歲多少,前人議論不一,想高明自有卓見了?」亭亭道:「妹子記得天朝開避之初,自盤古氏以及天皇、地皇、人皇至伏羲氏,其中年歲,前人雖有二百餘萬年之說,但無可考,《春秋元命包》言:」自開闢至春秋獲麟之歲,凡二百二十六萬六千年‘,而張揖《廣雅》以三皇、疏仡之類,分為十紀,共二百七十六萬歲,與《元命包》所載參差至五十萬年之多。 妹子歷稽各書,竟難定其是否。 至年歲可考,惟伏羲以後,按孔安國《尚節序》,以伏羲、神農、軒轅為三皇;班固《漢志》,以少昊、顓頊、帝嚳、帝堯帝舜為五帝。 三皇共計一千八百八十年,五帝共計三百八十四年。 其後夏、商至今,皆歷歷可考了。 「若花道:」近日史書,都以天下、地支紀年,此例始於何時?至今共有若干年了?「亭亭道:」史書以干支紀年,始於帝堯。 自帝堯甲辰即位,至今武太后甲申即位,共三千四十一年;若以伏羲至今而論,共五千一百五十三年了。 “ 閨臣忖道:「我們天朝南北朝,往往人都忽略,大約他也未必透徹,何不將此考他一考?」因說道:「請教姐姐,敝處向有六朝、五代、南北朝,不知貴處作何區別?」亭亭道:“妹子記得:當日吳孫權及東晉、宋、齊、梁、陳俱在金陵建都,人皆呼為六朝;宋、齊、梁、陳、隋為時無幾,人或稱為五代。 至南北朝之分,始於劉宋,終於隋初。 宋、齊、梁、陳在金陵建都,所以有南朝之稱; 第1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鏡花緣》
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