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海,字澂之,安徽建德人,總督馥子。 光緒十八年進士,授內閣中書,官至浙江候補道。 潛心醫學,論脈尤詳,著脈義簡摩、脈簡補義、診家直訣、辨脈平脈章句。 引申舊說,參以實驗,多心得之言。 博覽群籍,實事求是,不取依託附會。 慕宋人之善悟,故於史堪、張元素、劉完素、滑壽及近世葉桂諸家書,皆有評註。 自言於清一代名醫,服膺張璐、葉桂兩家。 證治每取璐說,蓋其學頗與相近。 宦遊江、淮間,時為人療治,常病不異人,遇疑難,輒有奇效。 刻古醫書十二種,所據多宋、元舊槧藏家秘笈,校勘精審,世稱善本雲。 張志聰,字隱庵,浙江錢塘人。 明末,杭州盧之頤、繇父子著書,講明醫學,志聰繼之。 構侶山堂,招同志講論其中,參考經論,辨其是非。 自順治中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間,談軒、岐之學者鹹歸之。 注素問、靈樞二經,集諸家之說,隨文衍義,勝明馬元台本。 又注傷寒論、金匱要略,於傷寒論致力尤深,歷二十年,再易稿始成。 用王叔和原本,略改其編次。 首列六經病,次列霍亂易復並濕、暍汗、吐下,後列辨脈、平脈,而刪叔和序例,以其與本論矛盾,故去之以息辨。 駁辨成無已舊注,謂:「風傷衛,寒傷營,脈緩為中風,脈緊為傷寒。 傷寒,惡寒無汗,宜麻黃湯;中風,惡風有汗,宜桂枝湯:諸說未盡當。 而風、寒兩感,營、衛俱傷,宜大青龍湯為尤謬。 其注,分章以明大旨,節解句釋,兼晰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經脈藏府之貫通循行,使讀論者取之有本,用之無窮,不徒求之糟粕,庶免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 」 又注本草,詮釋本經,闡明藥性,本五運六氣之理。 後人不經臆說,概置勿錄。 其自著曰侶山堂類辨、針灸秘傳。 志聰之學,以素、靈、金匱為歸,生平著書,必守經法,遺書並行於世,惟針灸祕傳佚。 高世栻,字士宗。 與志聰同裡。 少家貧,讀時醫通俗諸書,年二十三即出療病,頗有稱。 後自病,時醫治之,益劇;久之,不藥,幸愈。 翻然悔曰:「我治人,殆亦如是,是草菅人命也。 」乃從志聰講論軒、岐、仲景之學,歷十年,悉窺精奧。 遇病必究其本末,處方不同流俗。 志聰著本草崇原,未竟,世栻繼成之。 又注傷寒論。 晚著醫學真傳,示門弟子。 自述曰:「醫理如剝蕉,剝至無可剝,方為至理。 以之論病,大中至正,一定不移。 世行分門別類之方書,皆醫門糟粕,如薛已、趙獻可輩,雖有穎悟變通,非軒、岐、仲景一脈相傳之大道。 古人雲:‘不知十二經絡,開口舉手便錯;不明五運六氣,讀盡方書無濟。 病有標有本,求其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 ’故示正道,以斥旁門,使學者知所慎。 」 後有張錫駒,字令韶,亦錢塘人。 著傷寒論直解、胃氣論,其學本於志聰。 陳念祖,字修園,福建長樂人。 乾隆五十七年舉人。 著傷寒金匱淺注,本志聰、錫駒之說,多有發明,世稱善本。 嘉慶中,官直隷威縣知縣,有賢聲。 值水災,大疫,親施方藥,活人無算。 晚歸田,以醫學教授,門弟子甚眾,著書凡十餘種,並行世。 黃元禦,字坤載,山東昌邑人。 諸生。 因庸醫誤藥損目,發憤學醫,於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玉函經皆有註釋,凡數十萬言。 自命甚高,喜更改古書,以伸己說。 其論治病,主於扶陽以抑陰。 柯琴,字韻伯,浙江慈谿人。 博學多聞,能詩、古文辭。 棄舉子業,矢志醫學。 家貧,遊吳,棲息於虞山,不以醫自鳴,當世亦鮮知者。 著內經合璧,多所校正,書佚不傳。 注傷寒論,名曰來蘇集。 以方有執、喻昌等各以己意更定,有背仲景之旨,乃據論中有太陽證、桂枝證、柴胡證諸辭以證名篇,彙集六經諸論,各以類從。 自序略曰:「傷寒論經王叔和編次,已非仲景之舊,讀者必細勘何者為仲景言,何者為叔和筆。 其間脫落、倒句、訛字、衍文,一一指破,頓見真面。 且筆法詳略不同,或互文見意,或比類相形,因此悟彼,見微知著,得於語言文字之外,始可羽翼仲景。 自來注家,不將全書始終理會,先後合參,隨文敷衍,彼此矛盾,黑白不分。 三百九十七法,不見於仲景序文,又不見於叔和序例,林氏倡於前,成氏和於後,其不足取信,王安道已辨之矣。 繼起者,猶瑣瑣於數目,亦何補於古人?何功於後學哉?大青龍湯,仲景為傷寒中風無汗而兼煩燥者設,即加味麻黃湯耳。 而謂其傷寒見風、傷風見寒,因以麻黃湯主寒傷營、桂枝湯主風傷衛、大青龍湯主風寒兩傷營衛,曲成三綱鼎立之說,此鄭聲之亂雅樂也。 且以十存二三之文,而謂之全篇,手足厥冷之厥,或混於兩陰交盡之厥,其間差謬,何可殫舉?此愚所以執卷長籲,不能已也!」 又著傷寒論翼,自序略曰:「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法大備。 其常中之變,變中之常,靡不曲盡。 使全書俱在,盡可見論知源。 自叔和編次傷寒、雜病,分為兩書,然本論中雜病留而未去者尚多,雖有傷寒論之專名,終不失雜病合論之根蒂也。 名不副實,並相淆混,而旁門歧路,莫知所從,豈非叔和之謬以禍之歟?夫仲景之言六經為百病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鹹歸六經之節制。 治傷寒者,但拘傷寒,不究其中有雜病之理;治雜病者,復以傷寒論無關於雜病,而置之不問。 將參贊化育之書,悉歸狐疑之域,愚甚為斯道憂之。 」論者謂琴二書,大有功於仲景。 尤怡,字在涇,江蘇吳縣人。 父有田千畝,至怡中落。 貧甚,鬻字於佛寺。 業醫,人未之異也。 好為詩,與同裡顧嗣立、沈德潛遊。 晚年,學益深造,治病多奇中,名始著。 性淡榮利,隱於花溪,自號飼鶴山人,著書自得。 其注傷寒論,名曰貫珠集。 謂後人因王叔和編次錯亂,辨駁改訂,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 乃就六經,各提其綱,於正治法之外,太陽有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陽明有明辨法,雜治法;少陽有權變法;太陰有藏病、經病法,經、藏俱病法;少陰、厥陰有溫法、凊法。 凡病機進退微權,各有法以為辨,使讀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 分證甚晰,於少陰、厥陰、溫凊兩法,尤足破世人之惑。 注金匱要略,名曰心典。 別撰集諸家方書、雜病治要,足以羽翼仲景者,論其精藴,曰金匱翼。 又著醫學讀書記,於軒、岐以下諸家,多有折衷,徐大椿稱為得古人意。 怡著述並篤雅,世以貫珠集與柯琴來蘇集並重焉。 葉桂,字天士,江蘇吳縣人。 先世自歙遷吳,祖時、父朝采,皆精醫。 桂年十四喪父,從學於父之門人,聞言即解,見出師上,遂有聞於時。 切脈望色,如見五藏。 治方不出成見,嘗曰:「劑之寒溫視乎病,前人或偏寒涼,或偏溫養,習者茫無定識。 假兼備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 朝用一方。 晚易一劑,詎有當哉?病有見證,有變證,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 」 其治病多奇中,於疑難證,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醫之方,略與變通服法;或竟不與藥,而使居處飲食消息之;或於無病時預知其病;或預斷數十年後:皆驗。 當時名滿天下,傳聞附會,往往涉於荒誕,不具錄。 卒,年八十。 臨歿,戒其子曰:「醫可為而不可為。 必天資敏悟,讀萬卷書,而後可以濟世。 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刀刃也。 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 桂神悟絶人,貫徹古今醫術,而鮮著述。 世傳所注本草,多心得。 又許叔微本事方釋義、景嶽發揮。 歿後,門人集醫案為臨證指南,非其自著。 附幼科心法一卷,傳為桂手定,徐大椿謂獨精卓,後章楠改題曰三時伏氣外感篇;又附溫證證治一卷,傳為口授門人顧景文者,楠改題曰外感溫證篇。 二書最為學者所奉習。 同裡薛雪,名亞於桂,而大江南、北,言醫輒以桂為宗,百餘年來,私淑者眾。 最著者,吳瑭、章楠、王士雄。 第42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