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謂宋人以周、程接孔、孟,盡黜二千餘年儒者為未聞道,乃上稽古經、正史,旁及群書,作中傳正紀百二十捲,序儒者授受源流,自子夏始。 又作弘道書十捲、古今篤論四卷、中旨定錄四卷、中旨辨錄四卷、中旨申感四卷,皆申明弘道書之旨。 又有尚書說、周官注論、二南偶說、中庸大學駮議、四禮補篇、史記箋、古史正、歷代貢舉合議、費氏家訓及詩文集。 卒,年七十七。 子錫琮、錫璜,世其學。 王弘撰,字無異,號山史,華陰人。 明諸生。 博雅能古文,嗜金石,藏古書畫金石最富。 又通濂、洛、關、閩之學,好易,精圖象。 學者翕然宗之,關中入士領袖也。 與李顒、李柏、李因篤齊名,時以得一言為榮。 凡碑版銘志非三李則弘撰,而弘撰工書法,故求者多於三李。 弘撰交遊遍天下,甲申後,奔走結納,尤著志節。 顧炎武遍觀四方,至華陰,謂秦人慕經學、重處士、持清議,他邦所少;華陰綰轂之口,雖足不出戶,而能見天下之人,聞天下之事。 欲定居,弘撰為營齋舍居之。 炎武嘗曰:「好學不倦,篤於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當時儒碩遺逸皆與弘撰往還,頗推重之。 弘撰嘗集炎武及孫枝蔚、閻爾梅等數十人所與書劄,合為一冊,手題曰友聲集,各注姓氏。 中有為謀炎武卜居華下事,言:「此舉大有關係,世道人心,實皆攸賴,唯速圖之!」蓋當日華下集議,實有所為也。 康熙間,以鴻博徵,不赴。 初與因篤同學,甚密,及因篤就徵,遂與之絶。 弘撰所居華山下,有讀易廬,與華峰相向,稱絶勝。 卒,年七十有五。 著有易象圖說、山志、砥齋集。 杜濬,字於皇,號茶村,黃岡人。 明季為諸生,避亂居金陵。 少倜儻,嘗欲著奇節,既不得試,遂刻意為詩,然不欲以詩人自名也。 於並世人獨重宣城沈壽民、吳中徐枋,自媿不如。 其在金陵,與方仲舒善,仲舒,苞父也。 金陵冠蓋輻輳,諸公貴人求詩者踵至,多謝絶。 錢謙益嘗造訪,至閉門不與通,惟故舊徒步到門,則偶接焉。 門內為竹關,關外設坐,約客至,視鍵閉,則坐而待,不得叩關,雖大府至,亦然。 及功令有挑門之役,有司按籍欲優免,濬曰:「是吾所服也!」躬雜廝輿夜巡綽,眾莫能止。 嗜茗飲,嘗言吾有絶糧,無絶茶。 既有花塚,因拾殘茗聚封之,謂之「茶丘」。 年七十七,卒於揚州。 喪歸,故人謀卜兆,子世濟曰:「吾有親,而以葬事辱二三君乎?是謂我非人也。 」亡何,世濟卒。 又數年,陳鵬年來守金陵,始葬諸蔣山北梅花村。 濬詩最富,世所傳不及十一,手定者四十七冊。 吳偉業嘗雲:「吾五言律得茶村焦山詩而始進。 」閻若璩於時賢多所訾謷,獨許濬五律,稱為「詩聖」。 已刻者曰變雅堂集。 弟岕,字蒼略,號些山。 諸生。 與兄同避亂金陵。 昆弟行身略同,而趣各異。 濬峻廉隅,孤特自遂。 遇名貴人,必以氣折之,於眾人未嘗接語言,用此叢忌嫉。 然名在天下,詩每出,遠近爭傳誦之。 岕則退然自同於眾,所著詩歌、古文,雖子弟弗示也。 方壯喪偶,不復娶。 所居室漏且穿,木榻敝帷,數十年未嘗易。 室中終歲不掃除,每日中不得食,兒女啼號,客至無酒漿,意色間無幾微不自適者。 行於途,常避人,不中道與人言,雖兒童廝輿,惟恐或傷之也。 後兄七年卒,年七十七。 有些山集。 郭都賢,字天門,益陽人。 天啟壬戌進士,授行人。 分校順天鄉試,得史可法等六人。 歷官員外郎,出為四川參議,督江西學政,分守嶺北道,巡撫江西。 時張獻忠已逼境,賊騎充斥。 都賢晝夜繕守禦,兵餉無措,乃大會屬僚,凡官司一應供給,皆捐以助餉。 左良玉屯兵九江,驕蹇觀望,都賢惡其淫掠,檄歸之,而募士兵為戍。 會有尼之者,遂乞病,棄官入廬山。 踰年,北京陷,悲憤不食。 南都建號,史可法開閫揚州,薦授以官,辭不赴。 桂王立肇慶,以兵部尚書召,而都賢已祝發為僧矣。 先是洪承疇坐事落職,都賢奏請起用,至是承疇經略西南,以故舊謁都賢於山中,餽以金,不受;奏攜其子監軍,亦堅辭。 都賢見承疇時,故作目眯狀,承疇驚問何時得目疾,都賢曰:「始吾識公時,目故有疾。 」承疇默然。 都賢篤至性,哀樂過人,嚴而介,風骨嶄然。 博學強識,工詩文,書法瘦硬,兼善繪事,寫竹尤入妙。 僧號頑石,又號些菴。 茹苦,無定居。 初依熊開元、尹民興於嘉魚,住梅熟菴;已,流寓海陽,築補山堂:前後十九年。 歸結草廬桃花江。 客死江寧承天寺。 有女名純貞,許字黔國公沐氏,變後,音問梗絶,遂終於家。 純貞能詩,自署曰郭貞女。 都督所著有衡嶽集、止菴集、秋聲吟、西山片石集、破草奚集、補山堂集、些菴雜著等書。 陶汝鼐,字仲調,一字密菴,寧鄉人。 與都賢交最篤。 崇禎初,充拔貢生。 會帝幸太學,群臣請復高皇積分法,祭酒顧錫疇奏薦汝鼐才,特賜第一,詔題名勒石太學。 除五品官,不拜,乞留監肄業。 癸酉舉於鄉,兩中會試副榜。 南渡後,薙發溈山,號忍頭陀。 生平內行篤,父歾,哀慕終身。 事母曲盡孝養,處族黨多厚德,嘗為人雪奇冤,冒險難,活千餘人,然不自言也。 詩古文有奇氣,著有廣西涯樂府、古集、寄雲樓集、褐玉堂集、嘉樹堂集,都賢為序而行之。 有「生同裡、長同學、出處患難同時同志」之語。 李世熊,字元仲,寧化人。 明諸生。 少負奇氣,植大節,更危險,死生弗渝。 篤交遊,敢任難事。 生平喜讀異書,博聞強記。 年八十,讀書恆至夜分始休。 六經、諸子百家靡不貫究,然獨好韓非、屈原、韓愈之書。 其為文,沉深峭刻,奧博離奇,悲憤之音,稱其所遇。 縱 論古今興亡,儒生出處,及江南北利害,備兵屯田水利諸大政,輒慷慨欷歔,涔涔泣下不止。 年十六,補弟子員,旋中天啟元年副榜,以興化司李佘昌祚得其文,爭元於主司弗得,袖其捲去,曰:「須後作元也。 」典閩試者,爭欲物色之為重。 甲申後,自號寒支道人,屏居不見客。 徵書累下,固謝卻之。 凡守、令、監司、鎮將至其門者,罕能一識面。 閩中擁唐王監國,用大學士黃道周、禮部侍郎曹學佺、都察院何楷薦,徵拜翰林博士,辭不赴。 嘗上書道周,感憤時事。 及道周殉節,走福州請褒恤,時恤問其孤嫠。 順治初,師入閩,有齮齕於郡帥者,帥遣某生移書,逼入都,且言:「不出山,禍不測。 」世熊復之曰:「死生有命,豈遂懸於要津之手?且某年四十八矣,諸葛瘁躬之日,僅少一年;文山盡節之辰,已多一歲。 何能抑情違性,重取羞辱哉!」時蜚語騰沸,世熊矢死不為動,疑謗旋亦釋。 世熊既以文章氣節著一時,名大震。 辛卯、壬辰間,建昌潰賊黃希孕剽掠過寧化,有卒摘其園中二橘,希孕立鞭之,駐馬園側,視卒盡過乃行。 粵寇至,燔民屋,火及其園,賊魁劉大勝遣卒撲救之,曰:「奈何壞李公居?」當時雖匹夫匹婦,無不知有寒支子者。 世熊積壘塊胸中,每放浪山水,以寫其牢騷不平之概。 嘗詣西江,交魏禧、魏禮、彭士望諸子,相與泛彭蠡,登廬山絶頂。 追維闖賊橫行時事,痛悼如絶,淚下如泉湧,不能禁也。 耿精忠反,遣偽使敦聘,世熊嚴拒之。 自春徂冬,堅臥不起,乃得免。 世熊山居四十餘年,鄉人宗之,爭趨決事。 有為不善者,曰:「不使李公知也。 」晚自號媿菴,顏其齋曰「但月」。 所著有寒支集、寧化縣誌、本行錄、經正錄、狗馬史記等。 年八十五,卒於家。 世熊有三弟,早世,遺子女,撫育裝遣之。 饋遺其親戚終身。 又獨建祖祠,修祖墓,編述九世以來宗譜。 凡祭祀,必親必謹。 父母忌日,則減餐絶宴會。 元旦,展先人遺像,則泣下沾襟,拜伏不能起,蓋其孝友出於天性雲。 第4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