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之燦,字了凡,蠡縣諸生。 甲申後攜妻寓饒陽作村塾師。 未幾,妻、子相繼死,至蘇門,與孫奇逢遊。 然性不諧俗,愛靜坐。 有人延於家,以市囂,輒避去。 嘗渡河南遊,韓鼎業為館之僧舍,年餘,又棄去。 獨擔瓢笠圖書,遍遊嵩、少、王屋諸名勝。 在九山絶粒數日,奇逢輓之夏峰,勸歸老先人墓旁。 之燦曰:「某出門時,已誓告先壠不再返,不能蹈東海、入西山而死,即溝壑道路,無恨也!」順治十五年六月,竟死嘯台東北石砫下。 奇逢為鎸石記其事,立墓上,曰「餓夫之墓」。 之燦與容城張果中、西華理鬯和,並稱「蘇門三賢。 」 徐枋,字昭法,長洲人。 父汧,明少詹事,殉國難,事具明史。 枋,崇禎壬午舉人。 汧殉國時,枋欲從死,汧曰;「吾不可以不死,若長為農夫以沒世可也!」自是遁跡山中,布衣草履,終身不入城市。 及遊靈岩山,愛其曠遠,卜澗上居之,老焉。 枋與宣城沈壽民、嘉興巢鳴盛,稱「海內三遺民」。 枋書法孫過庭,畫宗巨然,間法倪、黃,自署秦餘山人。 嘗寄靈芝一貞於王士禎,士禎與金孝章畫梅、王玠草書作齋中三詠以記之。 然性峻介,鍵戶勿與人接。 睢州湯斌巡撫江南,屏騶從,往訪之,枋避不見。 斌登其堂,堅坐移晷,為誦白駒之詩,周覽太息而去。 川湖總督蔡毓榮自荊州致書求其畫,枋答書而返幣,竟不為作。 曰:「明府是殷荊州,吾薄顧長康不為耳。 」所往來惟沈壽民與萊陽姜垓、同裡楊無咎、門人吳江潘耒及南嶽僧洪儲而已。 家貧絶糧,耐饑寒,不受人一絲一粟。 洪儲時其急而周之,枋曰:「此世外清淨食也。 」無不受。 豢一驢,通人意。 日用間有所需,則以所作書畫卷置簏於驢背,驅之。 驢獨行,及城闉而止,不闌入一步。 見者爭趣之,曰:「高士驢至矣!」亟取卷,以日用所需物,如其指,備而納諸簏,驢即負以返,以為常。 卒,年七十三。 時商丘宋犖撫吳,枋預戒曰;「宋中丞甚知我,若我死,勿受其賻也。 」犖果使人贈棺槥貲如枋命,終不受。 卒,以貧不能葬。 一日,有高士從武林來弔,請任窀穹,其人亦貧,而特工篆、隷,乃賃居郡中。 鬻字以庀葬具,紙得百錢。 積二年,乃克葬枋於青芝山下,而以羨歸其家。 語之曰:「吾欲稱貸富家,懼先生吐之,故勞吾腕,知先生所心許也。 」葬畢即去,不言名氏。 或有識之者,曰:「此山陰戴易也!」 易,字南枝。 少從劉宗周學,遊吳門,年七十餘矣。 有六子,不受其養,獨攜一子及殘書百卷自隨。 其售字也,銖積寸累,不妄費一錢。 一蒼頭饑不能忍,輒逃去。 己寄食僧舍中,語及枋,必流涕。 嘗浮七里瀨,登嚴子陵釣台,賦詩,且歌且泣。 或竟日不得食,采野蕨充膳。 操瓢量水,坐長松古石間飲之。 李天植,字因仲,平湖人。 崇禎癸酉舉人。 改名確,字潛夫。 甲申後,餘田四十畝、宅一區,乃並傢具分與所後子震及女,而與妻別隱陳山,絶跡不入城市,訓山中童子自給。 居十年,以僧開堂,始避喧,返蜃園,賣文自食;不足,則與其妻為椶奚竹筥以佐之。 好事者約月供薪米,力辭不受。 有司慕其高,往訪之,輒逾垣避。 所著詩文,皆弔甲申以來殉節者。 蜃園者,乍浦勝地,可望見海市者也。 又十年,家益困,鬻其園,寄身僧舍,戚友贖而歸之,始復與妻居,時年七十矣。 子震,亦棄諸生,非義一介不取。 老夫婦白頭相對,時絶食,則嘆曰:「吾生本贅耳,待盡而已。 」有餽食者,非其人,終不受。 或問身後,曰:「楊王孫之葬,何必棺也!」 又十年,蜃園僅存二楹,兩耳聾,又苦腹疾,終日仰臥。 客至,以粉版書相問荅。 魏禧來自江西,造其廬,天植與之粉版,書竟,天植視姓字,則強起張目視之,泣,禧亦泣。 時方絶糧,禧探囊得銀半兩贈之,五反不受,固以請,曰:「此非盜蹠物也!」始納之。 買米為炊,共食而別。 禧囑布衣周篔、侍郎曹溶糾同志為繼粟,且謀身後事,徐枋聞之曰:「李先生不食人食,聽其以餓死可也。 」已而篔賫粟往,天植果堅拒。 禧聞之,曰:「吾淺之乎為丈夫已。 」乍浦有鄭嬰垣者,孤介絶俗,與天植稱金石交,先二年,凍死雪中,至是天植亦饑死。 臨歾,曰:「吾無愧於老友矣!」時康熙十一年也。 年八十有二。 葬牛橋。 所著有蜃園集、乍浦九山志。 理洪儲,字繼起,興化人。 本姓李。 父嘉兆與中州理鬯和恥與賊同姓,皆改理氏,天下稱「二理」。 洪儲早歲出家,南都覆,明之遺臣多舉兵,洪儲左右之,被逮,獲免,好事如故。 人戒之,則曰:「吾苟自反無媿,即有意外風波,久當自定。 」又曰:「憂患得其宜,湯火亦樂國也。 」枋聞之,嘆曰:「是真能以忠孝作佛事者也!」洪儲在沙門,宏暢宗風,篤好人物,海內皆能道之。 枋曰:「此其跡也,但觀其每年三月十九日素服焚香,北面揮涕,二十八年如一日,是何為者?」 顧柔謙,字剛中,無錫人,遷常熟。 幼遭家難,貲產皆盡。 嘗同兄出門遊,有數人擁之行,行乃擠大澤中。 母忽心動,急呼老仆往跡之,得不死。 補弟子員。 甲申之變,柔謙哀憤,往往形諸詩歌,讀者悲之。 不妄交遊,以父執師事馬士奇,而江陰黃毓祺、嘉定黃淳耀皆一見定交。 諸人殉國難,柔謙皆設位以哭盡哀。 子祖禹,見父嘗閉門嘿坐,或竟日不食,祖禹叩頭寬譬,柔謙乃曰:「汝能終身窮餓,不思富貴乎?」祖禹跪應曰:「能。 」柔謙曰:「汝能以身為人機上肉,不思報復乎?」祖禹復應曰:「能。 」柔謙喜曰:「吾與汝偕隱耳!」遂更名隱,署其室曰伐檀。 常夜蹴祖禹曰:「汝他日得志,如舊怨何?」祖禹曰:「每憶幼時祖母抱兒置膝上,為言家難,及墮大澤中事,祖禹不敢忘。 」柔謙曰:「嘻,汝何見之隘?吾家數傳以來,頗盈盛,以祖、父之才,而竟中折,天也!於彼何尤?同室之中,寧彼以非禮來,吾不可以非禮報,汝謹識之!」著有補韻略、六書考定、山居贅論。 祖禹,字復初。 柔謙精於史學,嘗謂:「明一統志於戰守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復割裂失倫,源流不備。 」祖禹承其志,撰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捲,凡職方、廣輿諸書,承譌襲謬,皆為駮正。 詳於山川險易,及古今戰守成敗之跡,而景物名勝皆在所略。 創稿時年二十九,及成書,年五十矣。 寧都魏禧見之,嘆曰:「此數千百年絶無僅有之書也!」以其書與梅文鼎歷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稱三大奇書。 祖禹與禧為金石交,禧客死,祖禹經紀其喪。 徐乾學奉敕修一統志,延致祖禹,將薦起之,力亂罷。 後終於家。 冒襄,字闢疆,別號巢民,如皋人。 父起宗,明副使。 襄十歲能詩,董其昌為作序。 崇禎壬午副榜貢生,當授推官,會亂作,遂不出。 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並稱「四公子」。 襄少年負盛氣,才特高,尤能傾動人。 嘗置酒桃葉渡,會六君子諸孤,一時名士鹹集。 酒酣,輒發狂悲歌,訾詈懷寧阮大鋮,大鋮故奄黨也。 時金陵歌舞諸部,以懷寧為冠,歌詞皆出大鋮。 大鋮欲自結諸社人,令歌者來,襄與客且罵且稱善,大鋮聞之益恨。 甲申黨獄興,襄賴救僅免。 家故有園池亭館之勝,歸益喜客,招致無虛日,家自此中落,怡然不悔也。 襄既隱居不出,名益盛。 督撫以監軍薦,禦史以人才薦,皆以親老辭。 康熙中,復以山林隱逸及博學鴻詞薦,亦不就。 著述甚富,行世者,有先世前徽錄,六十年師友詩文同人集,樸巢詩文集,水繪園詩文集。 書法絶妙,喜作擘大字,人皆藏★M8珍之。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 私謚潛孝先生。 陳貞慧,字定生,宜興人,明都禦史陳於廷子。 於廷,東林黨魁。 貞慧與吳應箕草留都防亂檄,擯阮大鋮。 黨禍起,逮貞慧至鎮撫司,事雖解,已瀕十死。 國亡,埋身土室,不入城市者十餘年。 遺民故老時時向陽羨山中一問生死,流連痛飲,驚離弔往,聞者悲之。 順 治十三年,卒,年五十三。 著有皇明語林、山陽錄、雪岑集、交遊錄、秋園雜佩諸書。 子維崧,見文苑傳。 第42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