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敗,南奔,值馬、阮亂政,修怨欲殺之,遂流離嶺表。 自作序篇,上述祖德,下表隱志。 變姓名,賣藥市中。 桂王稱號肇慶,以與推戴功,擢右中允。 扈王幸梧州,擢侍講學士,拜禮部侍郎、東閣大學士,旋罷相。 固稱疾,屢詔不起。 嘗曰:「吾歸則負君,出則負親,吾其緇乎?」 行至平樂,被縶。 其帥欲降之,左置官服,右白刃,惟所擇,以智趨右,帥更加禮敬,始聽為僧。 更名弘智,字無可,別號藥地。 康熙十年,赴吉安,拜文信國墓,道卒,其閉關高座時也。 友人錢澄之,亦客金陵,遇故中官為僧者,問以智,澄之曰:「君豈曾識耶?」曰:「非也。 昔侍先皇,一日朝罷,上忽嘆曰:‘求忠臣必於孝子!’如是者再。 某跪請故,上曰:‘早禦經筵,有講官父巡撫河南,坐失機問大闢,某薰衣,飾容止如常時。 不孝若此,能為忠乎?聞新進士方以智,父亦系獄,日號泣,持疏求救,此亦人子也。 ’言訖復嘆,俄釋孔炤,而闢河南巡撫,外廷亦知其故乎?」澄之述其語告以智,以智伏地哭失聲。 以智生有異稟,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 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 著書數十萬言,惟通雅、物理小識二書盛行於世。 子中德,字田伯,著古事比。 以智構馬、阮之難,中德年十三,撾登聞鼓,訟父冤。 父出亡,偕諸弟徒步追從。 中通,字位伯,精算術,著數度衍,見疇人傳。 中屨,字素伯,幼隨父於方外,備嘗險阻,著古今釋疑。 錢澄之,字飲光,原名秉鐙,桐城人。 少以名節自勵。 有禦史巡按至皖,盛儀從,謁孔子廟,諸生迎迓門外。 澄之忽前扳車,禦史大駭,止車,因抗聲數其穢行。 禦史故閹黨,方自幸脫「逆案」,內懼不敢究其事。 澄之以此名聞。 是時復社、幾社始興,比郡中主壇坫者,宣城沈壽民,池陽吳應箕,桐城則澄之及方以智,而澄之又與陳子龍、夏允彞輩聯雲龍社,以接武東林。 澄之體貌偉然,好飲酒,縱談經世之略。 嘗思冒危難,立功名。 阮大鋮既柄用,刊章捕治黨人,澄之先避吳中,妻方赴水死,事具明史。 於是亡命走浙、閩,入粵,崎嶇險絶,猶數從鋒鏑間支持名義不少屈。 黃道周薦諸唐王,授吉安府推官,改延平府。 桂王時,擢禮部主事,特試,授翰林院庶吉士,兼誥敕撰文。 指陳皆切時弊,忌者眾,乃乞假,間道歸里。 結廬先人墓旁,環廬皆田也,自號曰田間,著田間詩學、易學。 澄之嘗問易道周,依京房、邵雍說,究極數學,後乃兼求義理。 其治詩,遵用小序首句,於名物、訓詁、山川、地理尤詳。 自謂著易、詩成,思所以翊二經者,而得莊周、屈原,乃復著莊屈合詁。 蓋澄之生值末季,離憂抑鬱無所泄,一寓之於言,故以莊繼易,以屈繼詩也。 又有藏山閣詩文集。 卒,年八十二。 惲日初,字仲升,號遜菴,武進人。 崇禎癸酉副榜。 久留京師,應詔上備邊五策,不報。 知時事不可為,乃歸隱天台山。 兩京亡,唐王立福州,魯王亦監國紹興,吏部侍郎姜垓薦日初知兵,魯王遣使聘之,固辭不起。 大兵下浙,避走福州;福州破,走廣州;廣州復破,乃祝發為浮圖,復至建陽。 是時唐王被執死,魯王亦敗走海外,湖廣何騰蛟、江西楊廷麟等皆前後覆滅,而明遺臣尚擁殘旅,遙奉永曆。 金壇人王祈聚眾入建寧,屬縣多響應。 日初曰:「建寧,入閩門戶,能守,則諸郡安,然不扼仙霞關,建寧終不守也。 欲取仙霞,宜先取蒲城。 」乃遣長子楨隨副將謝南雲先趨蒲城,失利,皆死。 而禦史徐雲兵連入數州縣,鋭甚,日初說令夜入蒲城,自督兵繼進。 會大雷雨,人馬沖泥淖,行不能速,軍遂潰。 建寧被圍,王使兵部尚書揭重熙赴援。 日初上書,請逕取蒲城,斷仙霞嶺餉道,徐與圍中諸將夾擊之。 重熙巡至邵武,不能進,建寧遂破,王祈力戰死。 日初收殘卒走廣信,尋入封禁山中,數日糧盡,喟然曰:「天下事壞散已數十年,不可救正。 然莊烈帝殉社稷,薄海茹痛,小臣愚妄,謂即此可延天命。 今乃至此,徒毒百姓,何益?」遂散眾,獨行歸常州。 久之,張煌言與鄭成功軍薄江寧,敗走。 訛傳張弟鳳翼乃日初門人,從師匿,縣官將收捕,日初色如常,曰:「吾當死久矣。 」既而事解。 卒,年七十有八。 少與楊廷樞等交,於百氏無所不窺,尤喜宋儒書。 及從劉宗周遊,學益進,嘗上書申 救,義聲震天下。 丙戌後,累至山陰哭祭,為之行狀,近十萬言。 晚服浮圖服,而言學者多宗之。 無錫高世泰重葺東林書院,日初與同志習禮其間。 知常州府駱鍾泰屢求見,不納。 去官後,與一見,言中庸要領,喜而去,曰:「不圖今日得聆大儒緒論也!」 次子桓,在建寧被掠,不知所終;少子格,字壽平,見藝術傳。 郭金台,字幼隗,湘潭人,本姓陳氏,名湜。 年十五,遭家難,賴中表郭氏卵翼得脫,遂為繼。 弱冠有聲黌序間,萬曆間,兩中副車。 崇禎朝,屢以名薦,不起;例授官,亦不拜。 既南渡,隆武鄉試登賢書,督師何騰蛟論薦,授職方郎中。 再起監軍僉事,有司敦迫,皆以母老病辭不就。 避跡山中,然於時事多所論列。 一二枕戈泣血之士,崎嶇嶺海,經營措置,不遺餘力。 當是時,潰卒猖獗,積屍盈野,百里無人煙。 金台請於督師,命偏裨主團練,力率鄉勇,鍛矛戟,峙芻糗,鄉人全活者以數萬計。 清初,當局特疏薦於朝,力請得免。 晚授徒衡山,深衣幅巾,足不履戶外,絶口不談世事。 惟論列當時殉難諸人,輒欷歔流涕。 康熙十五年,以疾卒於家,年六十有七。 自題其墓曰「遺民郭某之墓」。 著有石村詩文集,五經駢語,博物彙編。 硃之瑜,字魯興,號舜水,餘姚人,寄籍松江。 少有志概,九歲喪父,哀毀逾禮。 及長,精研六經,特通毛詩。 崇禎末,以諸生兩奉徵闢,不就。 福王建號江南,召授江西按察司副使,兼兵部職方司郎中,監方國安軍,之瑜力辭。 台省劾偃蹇不奉詔,將逮捕,乃走避舟山,與經略王翊相締結,密謀恢復。 渡海至日本,思乞師。 魯王監國,累徵闢,皆不就。 又赴安南,見國王,強令拜,不為屈,轉敬禮之。 復至日本,時舟山既失,之瑜師友擁兵者,如硃永祐、吳鍾巒等皆已死節,乃決蹈海全節之志,遂留寓長崎。 日人安東守約等師事之,束脩敬養,始終不衰。 日本水戶侯源光國厚禮延聘,待以賓師,之瑜慨然赴焉。 每引見談論,依經守義,曲盡忠告善道之意。 教授學者,循循不倦。 日人重之瑜,禮養備至,特於壽日設養老之禮,奉幾杖以祝。 又為制明室衣冠使服之,並欲為起居第,之瑜再辭曰:「吾藉上公眷顧,孤蹤海外,得養志守節,而保明室衣冠,感莫大焉!吾祖宗墳墓,久為發掘,每念及此,五內慘烈。 若豐屋而安居,豈我志乎?」乃止。 之瑜為日人作學宮圖說,商榷古今,剖微索隱,使梓人依其圖而以木模焉,棟樑枅椽,莫不悉備。 而殿堂結構之法,梓人所不能通曉者,親指授之。 度量分寸,湊離機巧,教喻縝密,經歲而畢。 文廟、啟聖宮。 明倫堂、尊經閣、學舍、進賢樓,廊廡射圃,門戶牆垣,皆極精巧。 又造古祭器,先作古升、古尺,揣其稱勝,作簠、簋、籩、豆、登、鉶之屬。 如周廟欹器,唐、宋以來,圖雖存而制莫傳,乃依圖考古,研覈其法,巧思默契,指畫精到。 授之工師,或未洞達。 復為揣輕重,定尺寸,關機運動,教之經年,不厭煩數,卒成之。 於是率儒學生,習釋奠禮,改定儀注,詳明禮節,學者皆通其梗概。 日人文教,為之彬彬焉。 之瑜居日本二十餘年,年八十三卒,葬於日本長崎瑞龍山麓。 日人謚曰文恭先生,立祠祀之,並護其墓,至今不衰。 之瑜嚴毅剛直,動必以禮。 平居不苟言笑,唯言及國難,常切齒流涕。 魯王敕書,奉持隨身,未嘗示人,歿後始出,人皆服其深密謹厚雲。 著有文集二十五卷,釋奠儀注一卷,陽九述略一卷,安南供役紀事一卷。 第42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4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