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時堪乘便,則必自據淮南,亦欽稱帝。 但恐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 門失火,殃及池魚。 不若梁、魏修和,使景無隙可乘,誠為兩利之術。 願 陛下察之。 故檄。 武帝看罷,對眾臣道:「適纔傅司農奏說魏兵犯境,今高丞相復有檄來,以求和好,或戰或和,卿等以為何如?」傅岐道:「高澄起兵,侵我疆土,軍強馬壯,兵未交而奉撤求和,必是離間之計。 因陛下重任侯景,侯景必竭力以輔我朝,故發書連和,欲使侯景懷疑,必生禍亂。 若許通好,正中其機。 陛下斬其來使,傳檄侯景,令謹守邊城,何慮高澄人寇。 」武帝道:「卿言甚善。 」喝軍士簇下鄭梓臣,斬首報來。 武士正欲動手,朱異忙止住道:「不可。 」便奏道:「臣聞兩國相爭,不斬來使。 今高澄雖然侵邊,未曾損我一民寸土,又奉書求和,是以禮來講信修睦。 我堂堂大國,反不能容物,使陛下失禮于小邦,召天下人非議,是何道理?自古靜寇息民,和好為上,何必靡費錢糧,驚擾百姓,以興兵結怨哉?況兵家勝負難期,攪有挫失,反傷中國氣象。 依臣愚見,連和者,久安常治之策也。 伏乞聖鑒。 」武帝躊躇了半晌道:「卿言有理,豈有大國而反失禮于小邦?和之是也。 」遂不聽傅岐之言,教光祿寺辦宴相待。 修下國書,發付鄭梓臣回魏,於是兩下罷兵息戰不題。 卻說侯景自從降梁之後,心下不安,不住使人打探梁、魏兩國消息。 當下有人報說東魏發兵十萬,攻打邊城緊急。 侯景正欲調兵出關拒敵,不數日,又見探子報說,高澄有檄文連和中國,梁主已許和好,魏國回軍,兩邊罷戰。 侯景心中驚疑,忙請丁和商議道:「我當初叛魏降梁,只指望梁主東征,我好於中取事,不期高澄那廝移檄連和中國,武帝許諾,兩國和好,梁主必然生疑,不重用我了。 儻奪我兵權,削我爵祿,那時進退兩難,豈不坐受其斃?請君計議,何以處之?」丁和笑道:「主公熟諳韜略,區區小事,何足為慮。 當今之時,主公掌握兵權,擁數十萬之眾,扶魏則魏捷,助梁則梁勝,如韓信在齊之時,成敗之機,系此一舉。 武帝重釋輕儒,賢人隱遁;承平日久,武備荒疏。 主公乘此兵精糧足,武士樂用,猝起大軍,直搗建康,迅雷不及掩耳,勢如破竹,攻破京城,奪其大位。 那時再除東魏,一統天下,乃帝王之業也。 若遲延不決,梁、魏同心,或左右夾攻,則我進退無路,豈不束手待死!」侯景大笑道:「先生陳說利害,使我頓開茅塞。 事不宜遲,就此點兵前進。 只有一件,前叛東魏,今又反梁,名分不正,難以服人。 怎地設一個名號才好?」丁和道:「目今臨賀王正德,貪婪犯法,得罪于朝廷,武帝屢屢責罪,因此臨賀王憤恨,陰養死士,蓄積糧草,專待內變。 主公何不修書一封,奉之為主,誘他同起軍馬,共伐武帝。 事成之後,緩緩圖之。 這是臨賀王為亂首,罪不在我,何慮人心不服,大事不成?」侯景大喜。 慌忙寫下雲箋,差丁和星夜去見臨賀王正德,分付如此如此。 丁和領了言語,辭別侯景而行。 不則一日,已到京師,日間不敢進見,捱至夜間,叩門請見。 管門官道:「黑夜之間,大王飲宴,有事明早來罷。 」丁和道:「有機密重事,要見大王。 煩乞通報。 」管門官見說是報機密事的,只得通報。 臨賀王即教丁和進密室裡相見。 丁和參拜已畢,將侯景書雙手奉上。 正德拆開細看,書云: 臣河南王侯景,敬啟殿下:今天子年邁政荒,所為顛倒。 大王屬居 儲貳,仁政遠乳四方景仰,執掌權衡,聲名赫奕。 反被一二奸臣所譖, 重遭廢黜,人心共憤,四海稱冤。 大王何不乘此天與人歸之時,奮勇除 奸,早正大寶,以副億兆之望。 景雖不才,願效一臂之力,若有驅役,萬 死不辭。 誠千載一時之機會也,臣景執鞭以待。 正德看罷,未能決斷,差內臣連夜召長史華一經議事。 華一經承召來見正德,禮畢,臨賀王訪華一經至後殿,將侯景之書,與之觀看。 一經觀畢,臨賀王道:「此事還是如何?」華一經道:「殿下尊意若何?」正德道:「孤屢被朝廷叱辱,此恨未消,患無羽翼,暫且隱忍。 今得侯景相助,正孤揚眉吐氣之時,如何不允所請?」華一經道:「殿下尊意,雖然如此,自臣觀之,乃是侯景誘殿下之術耳。 」正德道:「何以見之?」華一經道:「侯景叛魏歸梁,非其本意,正欲使梁、魏交兵,就中取事。 不意魏與我國連和,侯景大失所望。 事梁不屑,歸魏不能,手握兵權,焉肯俯首聽命於人之下?意欲大舉,又恐人心不服,故借大王之名,以自行其志。 殿下不可為侯景所愚。 」臨賀王道:「孤與侯景,素未相識,彼焉知孤心中之事,敢來愚惑?今孤正欲借侯景兵力,雪我心中之忿,長史不必多疑。 」華一經見正德之意已決,不敢再諫,唯唯而退。 正德不聽長史之言,出殿對丁和道:「孤有此心久矣,親無隙可乘。 今得侯將軍相助,深邃孤願。 多拜上你主,早晚發兵,孤當內應。 機事在速,不可遲誤。 」教內庫官賞丁和銀五十兩,綵緞四匹,發付回去。 丁和領賞,拜辭臨賀王,徑回河南。 見了侯景,將上項事備說一遍。 又道:「臨賀王專等主公早晚起軍,彼為內應。 」侯景遂調選人馬,擇日起軍。 第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禪真逸史》
第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