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注禮至精,去古未遠,不為憑虛臆說。 迄今可考見者,如儀禮喪服注,多依馬融師說。 士虞記中月而禫,注二十七月,依戴禮喪服變除。 周禮大司樂鼓 ,注依許叔重說,與先鄭不同。 小胥縣鐘磬,注二八十六枚在一虡,依劉向五經要義。 小宗伯注五精帝,依劉向五經通義。 射人注稱今儒家,依賈侍中注。 考工記山以章,注作麞,依馬季長注。 禮記檀弓瓦不成味,注當作沫,依班固白虎通。 王制大綏小綏,注當作緌,依劉子政說苑。 玉藻元端朝日,鄭讀為冕,依大戴禮朝事義。 祭法幽宗雩祭,鄭讀為禜,依許氏說文。 鄭君信而好古,原本先儒,確有依據。 凡此釋義,補孔之遺闕,皆前人未發之秘。 疏通證明,若爟火。 撰三禮釋注共八卷,又輯鄭康成年譜,署其堂曰「六藝」,取康成六藝論,以深仰止之思。 然晏治經學不掊擊宋儒,嘗謂漢學、宋學之分,門戶之見也。 漢儒正其詁,詁正而義以顯;宋儒析其理,理明而詁以精:二者不可偏廢。 其於易,述程子之傳,撰周易述傳二卷;於孝經,集唐玄宗、宋司馬光、範祖禹之注,撰孝經述注一卷。 尤熟於通鑒,故經世優裕。 嘗與人論鈔弊,謂輕錢行鈔,必有利而無害。 論禁洋煙,謂不禁則民日以弱,中國必疲,禁則利在所爭,外夷必畔。 且禁菸當以民命為重,不當計利。 立法當以中國為先,不當擾夷。 後悉如其言。 在籍時辦堤工,司賑務,修府城,浚市河,開通文渠中支,均有功於鄉裡。 鹹豐三年,粵匪蔓延大江南、北,督撫檄行府縣,練勇積穀為守禦計。 淮安以晏主其事,旋以事為人所劾,奉旨遣戌黑龍江,繳費免行。 十年,撚匪擾淮安北關,晏號召團練,分佈要隘,城以獲全。 十一年,以團練大臣晏端書薦,敘前守城績,由侍讀銜內閣中書加三品銜。 晏少多疾病,迨長讀書養氣,日益強固。 治一書畢,方治他書,手校書籍極多,必徹終始。 光緒元年,卒,年八十有二。 所著書四十七種,凡一百三十六卷,其已刊者為頤志齋叢書。 王筠,字貫山,安丘人。 道光元年舉人,後官山西鄉寧縣知縣。 鄉寧在萬山中,民樸事簡,訟至立判。 暇則抱一編不去手。 權徐溝,再權曲沃,地號繁劇,二縣皆治,然亦未嘗廢學。 筠少喜篆籀,及長,博涉經史,尤長於說文。 說文之學,世推桂、段兩家,嘗謂:「桂氏專臚古籍,取足達許說而止,不下己意。 惟是引據失於限斷,且泛及藻繢之詞。 段氏體大思精,所謂通例,又前人所未知。 惟是武斷支離,時或不免。 」又謂:「文字之奧,無過形、音、義三端。 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義為本,而音從之,於是乎有形。 後人之識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義,而文字之說備。 六書以指事、象形為首,而文字之樞機即在乎此。 其字之為事,而作者即據事以審字,勿由字以生事。 其字之為物,而作者即據物以察字,勿泥字以造物。 且勿假他事以成此事之意,勿假他物以為此物之形,而後可與蒼頡、籀、斯相質於一堂也。 今說文之詞,足從口,木從屮,鳥、鹿足相似從匕,苟非後人所竄亂,則許君之意荒矣。 」乃標舉分別,疏通證明,著說文釋例二十捲。 釋例雲者,即許書而釋其條例,猶杜元凱之於春秋也。 又以二徐書多涉草略,加以李燾亂其次第,致分別部居之脈絡不可推尋。 段玉裁既創為通例,而體裁所拘,未能詳備。 乃采桂、段諸家之說,著說文句讀三十捲。 句讀雲者,用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之名,謂漢人經說率名章句,此書疏解許說,無章可言,故曰句讀也。 筠治說文之學垂三十年,其書獨辟門徑,折衷一是,不依傍於人。 論者以為許氏之功臣,桂、段之勁敵。 又有說文系傳校錄三十捲,文字蒙求四卷。 他著有毛詩重言一卷,附毛詩雙聲疊韻說一卷,夏小正正義四卷,弟子職正音一卷,正字略二卷,蛾術編、禹貢正字、讀儀禮鄭注句讀刊誤、四書說略。 鹹豐四年,卒,年七十一 曾釗,字敏修,南海人。 道光五年拔貢生,官合浦縣教諭,調欽州學正。 釗篤學好古,讀一書必校勘譌字脫文。 遇秘本或僱人影寫,或懷餅就鈔,積七八年,得數萬卷。 自是研求經義,文字則考之說文、玉篇,訓詁則稽之方言、爾雅,雖奧晦難通,而因文得義,因義得音,類能以經解經,確有依據。 入都時,見武進劉逢祿,逢祿曰:「篤學若冕士,吾道東矣!」冕士。 釗號也。 儀徵阮元督粵,震澤任兆麟見釗所校字林,以告元,元驚異,延請課子。 後開學海堂,以古學造士,特命釗為學長,獎勸後進。 嘗因元說日月為易為合朔之辨在朔易,更發明孟喜卦氣,引繫辭懸象莫大乎日月,死魄會於壬癸,日上月下,象未濟為晦時。 元以為足發古義,宜再暢言之,以明孟氏之學,因著周易虞氏義箋七卷。 他著有周禮註疏小箋四卷,又詩說二卷,又詩毛鄭異同辨一卷,毛詩經文定本小序一卷、考異一卷、音讀一卷,虞書命羲和章解一卷,論語述解一卷,讀書雜誌五卷,面城樓集十捲。 釗好講經濟之學,二十一年,英人焚掠海疆,以祁還督兩粵,番禺舉人陸殿邦獻議,填大石、獵德、瀝河道以阻火船。 舉以問釗,釗言:「易稱設險者,不恃天塹,不藉地利,在人相時設之而已。 入省河道三,獵德、瀝皆淺,由大石至大黃,水深數丈。 三四月夷船從此入,當先事防之,以固省城。 城固,然後由內達外。 」甚韙之,委釗相度堵塞形勢,釗以大石為第一要區,糾南海、番禺二縣團勇三萬六千晝夜演練,防務遂密。 二十三年,謀修復虎門砲台,釗進砲台形勢議十條,已而廉洋賊起,以釗習知廉州情形,委釗與軍事。 海賊投首。 鹹豐四年,卒於家。 林伯桐,字桐君,番禺人。 嘉慶六年舉人。 生平好為考據之學,宗主漢儒,而踐履則服膺硃子,無門戶之見。 事親孝,道光六年,試禮部歸,父已卒,悲慟不欲生。 居喪悉遵古禮,蔬食、不入內者三年。 自是不覆上公車,一意奉母。 與兩弟友愛,教授生徒百餘人,鹹敦內行,勉實學。 粵督阮元、鄧廷楨皆敬禮之。 元延為學海堂學長,廷楨聘課其二子。 二十四年,以選授德慶州學正,閲三年卒於官,年七十。 伯桐於諸經無不通,尤深於毛詩。 謂傳箋不同者,大抵毛義為長,孔疏多以王肅語為毛意,又往往混鄭於毛。 為毛詩學者,當分別觀之,庶幾不失家法。 因考鄭箋異義,為毛詩通考三十捲,又著毛詩傳例二卷,又綴其碎義瑣辭,著毛詩識小三十捲,皆極精覈。 他著有易象釋例十二卷,易象雅訓十二卷,三禮註疏考異二十捲,冠昏喪祭儀考十二卷,左傳風俗二十捲,古音勸學三十捲,史學蠡測三十捲,供冀小言二卷,古諺箋十一卷,兩粵水經注四卷,粵風四卷,修本堂槁四卷,詩文集二十四卷。 李黼平,字綉子,嘉應州人。 幼穎異。 年十四,精通樂譜。 及長,治漢學,工考證。 嘉慶十年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昭文縣知縣。 事一以寬和慈惠為宗,不忍用鞭撲,獄隨至隨結。 公餘即手一編,民間因有「李十五書生」之目。 以虧挪落職系獄,數年乃得歸。 會粵督阮元開學海堂,聘閲課藝,遂留授諸子經。 所著毛詩義二十四卷。 道光十二年,卒,年六十三。 他著有易刊誤二卷,文選異義二卷,讀杜韓筆記二卷。 第33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