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翬,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官內閣中書、戶部廣東司主事。 居官勤而處事密,時人稱其治官如治經,一字不肯放過。 絶不受財賄,而抉隱指弊,胥吏鹹憚之。 假照案發,司員失察者數十人,惟培翬及蔡紹江無所汙,然猶以隨同畫諾鎸級歸里。 後主講鍾山、雲間,於涇川一再至,並引翼後進為己任。 去涇川日,門人設飲餞者相望於道。 篤友誼,郝懿行、胡承珙遺書,皆賴培翬次第付梓。 道光二十九年,卒,年六十八。 績溪胡氏,自明諸生東峰以來,世傳經學。 培翬涵濡先澤,又學於歙淩廷堪,邃精三禮。 初著燕寢考三卷,王引之見而喜之。 既為儀禮正義,上推周公、孔子、子夏垂教之旨,發明鄭君、賈氏得失,旁逮鴻儒、經生之所議。 張皇幽渺,闡揚聖緒,二千餘歲絶學也。 其旨見與順德羅惇衍書曰:「培翬撰正義,約有四例:一曰疏經以補註,二曰通疏以申注,三曰匯各家之說以附註,四曰采他說以訂注,書凡四十捲,至賈氏公彥之疏,或解經而違經旨,或申注而失注意,不可無辨。 別為儀禮賈疏訂疑一書。 宮室制度,今以朝制、廟制、寢製為綱,以天子、諸侯、大夫、士為目。 學制則分別庠、序館制則分別公、私,皆先將宮室考定,而以十七篇所行之禮,條系於後,名宮室提綱。 陸氏經典釋文於儀禮頗略,擬取各經音義及集釋文以後各家音切,挨次補錄,名曰儀禮釋文校補。 」培翬覃精是書凡四十餘年,晚歲患風痺,猶力疾從事。 尚有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儀五篇未卒業而歿。 門人江寧楊大堉從學禮,為補成之。 他著有禘祫問答,研六室文鈔。 大堉,字雅輪。 諸生。 篤學寡交,研窮經訓。 初從元和顧廣圻、吳縣鈕樹玉遊,備聞蒼、雅閫奧。 著說文重文考六卷,純以聲音求叚借,以偏旁繁省求古、籀異同之變。 又作五廟考,專駮王肅之失。 江督陶澍以防海議試諸生,大堉洋洋千言,大略謂:「中國官恃客氣,居上臨下,視洋人若小負販。 顧彼雖好利,而越數萬裏海洋至此,此必非無所挾持者。 鹵莽行之,必生邊隙。 」時承平久,人習附和之談,獨大堉卓識正論,侃然無忌諱。 若豫卜有義律、璞鼎查之事,讀者色變。 他著論語正義、毛詩補註、三禮義疏辨正,皆佚。 劉文淇,字孟瞻,儀徵人,嘉慶二十四年優貢生。 父錫瑜,以醫名世。 文淇稍長,即研精古籍,貫串群經。 於毛、鄭、賈、孔之書及宋、元以來通經解誼,博覽冥搜,折衷一是。 尤肆力春秋左氏傳,嘗謂左氏之義,為杜注剝蝕巳久,其稍可觀覽者,皆系襲取舊說。 爰輯左傳舊註疏證一書,先取賈、服、鄭三君之注,疏通證明。 凡杜氏所排擊者糾正之,所剿襲者表明之。 其沿用韋氏國語注者,亦一一疏記。 他如五經異義所載左氏說,皆本左氏先師;說文所引左傳,亦是古文家說;漢書五行志所載劉子駿說。 實左氏一家之學;經疏、史注、禦覽等書所引左傳注不載姓名而與杜注異者,皆賈、服舊說。 凡若此者,皆稱為舊注,而加以疏證。 其顧、惠補註及近人專釋左氏之書,說有可採,鹹與登列。 末始下以己意,定其從違。 上稽先秦諸子,下考唐以前史書,旁及雜家筆記、文集,皆取為證佐。 期於實事求是,俾左氏之大義炳然著明。 草創四十年,長編已具,然後依次排比成書,為左氏舊註疏證。 又謂:「左傳義疏多襲劉光伯述議,隋經籍志及孝經疏,雲述議者,述其義,疏議之。 然則光伯本載舊疏,議其得失,其引舊疏,必當錄其姓名。 孔穎達左傳疏序祗雲據以為本,初非故襲其說。 至永徽中諸臣詳定,乃將舊注姓氏削去,襲為己語。 」因細加剖析,成左傳舊疏考正八卷。 又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知項羽曾都江都。 核其時勢,推見割據之述,成楚漢諸侯疆域志三卷。 據左傳、吳越春秋、水經注等書,謂唐、宋以前揚州地勢南高北下,且東西兩岸未設堤防,與今運河形勢迥不相同,成揚州水道記四卷。 又讀書隨筆二十捲,文集十捲,詩一卷。 文淇事親純孝,父年篤老,目眚,侍起居,朝夕扶掖,寒夜足凍,侍親以溫其足。 舅氏淩曙極貧,遺孤毓瑞,文淇收育之。 延同裡方申為其師,並補諸生。 申通虞氏易,皆其教也。 卒,年六十有六。 子毓崧,字伯山。 道光二十年舉優貢生。 從父受經,長益致力於學。 以文淇故,治左氏纘述先業,成春秋左氏傳大義二卷。 以文淇考證左傳舊疏,因承其義例,著周易、尚書、毛詩、禮記舊疏考正各一卷。 又謂六藝未興之先,學各有官,惟史官之立為最古。 不獨史家各體各類並支裔之小說家出於史官,即經、子、集三部及後世之幕客書吏,淵源所仿,亦出於史官。 班氏之志藝文,論述史官,尚未發斯旨。 其敘九流,以明諸子所出之官,必有所授,而其中仍有分省失當者。 既析九流中小說家流歸入史官,又辨道家非專出於史官,改為出於醫官。 又增益者凡三家:曰名家,出於司士之官;兵家,出於司馬之官;藝術家,出於考工之官:統為十一家。 博稽載籍,窮極根要,成史乘、諸子通義各四卷。 又經傳通義十捲,王船山年譜二卷,彭城獻徵錄十捲,舊德錄一卷,通義堂筆記十六卷,文集十六卷,詩集一卷。 卒,年五十。 孫壽曾,字恭甫。 同治三年、光緒二年兩中副榜。 毓崧主金陵書局,為曾國籓所重。 毓崧卒後,招壽曾入局中,所刊群籍,多為校定。 初,文淇治左氏春秋長編,晚年編輯成疏,甫得一卷,而文淇沒。 毓崧思卒其業,未果。 壽曾乃發憤以繼志述事為任,嚴立課程,至襄公四年而卒,年四十五。 又讀左劄記,春秋五十凡例表,皆治左疏時旁推交通發明古誼者。 他著昏禮別論對駮義,南史校義集評,傳雅堂集,芝雲雜記,各若幹卷。 方申,字端齋。 少孤,受學於文淇,通易,著諸家易象別錄、虞氏易象彙編、周易卦象集證、周易互體詳述、周易卦變舉要。 丁晏,字柘堂,江蘇山陽人。 阮元為漕督,以漢易十五家發策,晏條對萬餘言,精奧為當世冠。 道光元年舉人。 晏以顧炎武雲梅賾偽古文雅密非賾所能為,考之家語後序及釋文、正義,而斷為王肅偽作。 蓋肅雅才博學,好作偽以難鄭君。 鄭君之學昌明於漢,肅為古文孔傳以駕其上,後儒誤信之。 近世惠棟、王鳴盛頗疑肅作而未能暢其旨,特著論申辨之,撰尚書餘論二卷。 又以胡渭禹貢錐指能知偽古文,而不能信好古學,踵謬沿譌,自逞臆見。 後之學者,何所取正?既為正誤以匡其失,復採獲古文,甄錄舊說,砭俗訂譌,斷以己意。 期於發揮經文,無取泥古。 引用前人說,各系姓氏於下,輯禹貢集釋三卷。 生平篤好鄭學,於詩箋、禮注研討尤深。 以毛公之學,得聖賢之正傳,其所稱道,與周、秦諸子相出入。 康成申暢毛義,修敬作箋。 孔疏不能尋繹,誤謂破字改毛。 援引疏漏,多失鄭旨。 因博稽互考,證之故書雅記,義若合符,撰毛鄭詩釋四卷。 康成詩譜,宋歐陽氏補亡,今通志堂刊本譌脫踳駮。 爰據正義排比重編,撰鄭氏詩譜考正一卷。 以康成兼采三家詩,王應麟有三家詩考,附刊玉海之後,舛謬錯出,世無善本。 乃蒐采原書,校讎是正,撰詩考補註二卷,補遺一卷。 第33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