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霖,字雲一,濰縣人。 父客燕中感病,國霖往省,跣走千里,至則父已歿。 無錢巿棺,以衣裹屍,負之行,乞食歸里。 泣告族黨曰:「父死不能斂,又不能葬,欲以身殉,又有老母在。 長者何以教我?」人憐其孝,為捐金以葬。 母易怒,一日怒甚,國霖作小兒嬉戲狀,長跪膝前,執母手,摑其面。 母大笑,怒遂已,時年五十矣。 師事昌樂周士宏,嘗與國霖至莒,樂其山川,死即葬於莒。 國霖築室墓側,安貧守素,不求於人。 值歉歲,莒人恐其餓死,聞於官而周之粟,亦弗卻也。 昌樂閻循觀問國霖喜讀何書,曰:「論語,終身味之不盡。 」 以貴,字滄嵐。 康熙二十七年進士。 任蒼梧令。 地瑤、僮雜處,營茶山書院,以詩、書為教。 歸里後,杜門著書,有藜乘集。 夢周,字公復。 乾隆二十二年進士。 其學以存養、省察、致知三者為入德之資。 每跬步必以禮,以恥求聞達為尚。 後為來安知縣,有政聲。 長洲彭紹升稱其治來如元魯山。 有理堂文集,表方名,獎忠節,皆有關於世道。 鴻翥,字志南,德州人。 每治一經,案上不列他書。 有疑義,思之累日夜,必得而後已。 益都李文藻一見奇之,為之延譽,遂知名於世。 以優行貢成均。 卒,年五十九。 有周易觀運等書。 坤宏,字鏡野,膠州人。 得傳習錄,大喜,以為如己意所出。 其學以陽明為宗,以不自欺為本。 乾隆六年舉人,官大理評事。 卒,年八十有奇。 循觀,字懷庭,昌樂人。 專志洛、閩之學,省身克己,刻苦自立。 治經不立一家言,而要歸於自得。 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吏部考功司主事。 著困勉齋私記、西澗文集及尚書春秋說。 任瑗,字恕菴,淮安山陽人。 年十八,棄舉子業,講學。 靜坐三年,嘆曰:「聖人之道,歸於中庸,極於‘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豈是之謂哉?」乾隆元年,大吏舉瑗應博學鴻詞,廷試罷歸。 韓夢周語人曰:「任君體用具備,有明以來無此钜儒。 」及韓將北歸,瑗語之曰:「山左人多質直,君當接引後進,以續正學。 」因作反經說以示之。 年八十二,卒。 著有纂注硃子文類一百卷,論語困知錄二卷,反經說一卷,陽明傳習錄辨二卷,知言劄記二卷,硃子年譜一卷。 顏元,字易直,博野人。 明末,父戍遼東,歿於關外。 元貧無立錐,百計覓骨歸葬,世稱孝子。 居喪,守硃氏家禮惟謹。 古禮,「初喪,朝一溢米,夕一溢米,食之無算」。 家禮刪去「無算」句,元遵之。 過朝夕不敢食,當朝夕,遇哀至,又不能食,病幾殆。 又喪服傳:「既練,舍外寢,始食菜果。 飯素食,哭無時。 」家禮改為「練後,止朝夕哭,惟朔望未除者會哭,凡哀至皆制不哭」。 元亦遵之。 既覺其過抑情,校以古喪禮非是。 因嘆先王制禮,盡人之性,後儒無德無位,不可作也。 於是著存學、存性、存治、存人四編以立教。 名其居曰習齋。 肥鄉漳南書院,邑人郝文燦請元往教。 有文事、武備、經史、藝能等科,從遊者數十人。 會天大雨,漳水溢,牆垣堂舍悉沒,人跡殆絶。 元嘆曰:「天不欲行吾道也!」乃辭歸。 後八年而卒,年七十。 門人李恭、王源編元年譜二卷,鍾錂輯言行錄二卷,闢異錄二卷。 王源,字昆繩,大興人。 兄潔,少從梁以樟遊。 以樟談宋儒學,源方髫齔,聞之不首肯,唯喜習知前代典要及關塞險隘攻守方略。 年四十,遊京師。 或病其不為時文,源笑曰:「是尚需學而能乎?」因就試,中康熙三十二年舉人。 或勸更應禮部試,謝曰:「吾寄焉為謀生計,使無詬厲已耳!」崑山徐乾學開書局於洞庭山,招致天下名士,源與焉。 於儕輩中獨與劉獻廷善,日討論天地陰陽之變,伯王大略,兵法、文章、典制,古今興亡之故,方域要害,近代人才邪正,其意見皆相同。 獻廷歿,言之輒流涕。 未幾,遇李恭,大悅之,曰:「自獻廷歿,豈意復見君乎!」恭微言聖學,源聞之沛然。 因持大學辨業去,是之。 恭乃為極言顏元明親之道,源曰:「吾知所歸矣。 」遂介恭往博野執贄元門,時年五十有六矣。 後客死淮上。 所著平書十捲,文集二十捲。 程廷祚,字啟生,上元人。 初識武進惲鶴生,始聞顏、李之學。 康熙庚子歲,恭南遊金陵,廷祚屢過問學。 讀顏氏存學編,題其後雲:「古之害道,出於儒之外;今之害道,出於儒之中。 顏氏起於燕、趙,當四海倡和翕然同氣之日,乃能折衷至當,而有以斥其非,蓋五百年間一人而已。 」故嘗謂:「為顏氏其勢難於孟子,其功倍於孟子。 」於是力屏異說,以顏氏為主,而參以顧炎武、黃宗羲。 故其讀書極博,而皆歸於實用。 乾隆元年,舉博學鴻詞,至京師,有要人慕其名,囑密友達其意,曰:「主我,翰林可得也。 」廷祚拒之,卒報罷。 十六年,上特詔舉經明行修之士,廷祚又以江蘇巡撫薦,復罷歸。 卒,年七十有七。 著易通六卷,大易擇言三十捲,尚書通議三十捲,青溪詩說三十捲,春秋識小錄三卷,禮說二卷,魯說二卷。 惲鶴生,字皋聞,武進人。 因交李恭得睹顏氏遺書,自稱私淑弟子。 於經長毛詩,著詩說,以毛、鄭為宗。 李恭,字剛主,蠡縣人。 弱冠與王源同師顏元。 躬耕善稼穡,雖儉歲必有收,而食必粢糲,妻妾子婦執苦身之役。 舉康熙二十九年舉人。 晚歲授通州學正,浹月,以母老告歸。 恭博學工文辭,與慈溪姜宸英齊名。 又嘗為其友治劇邑,踰年,政教大行,用此名動公卿間。 明珠、索額圖當國,皆嘗延教其子,不就。 安溪李光地撫直隷,薦其學行於朝,固辭而不謝。 諸王交聘,輒避而之他。 既而從毛奇齡學。 著周易傳注七卷,筮考一卷,郊社考辨一卷,論語傳注二卷,大學傳注一卷,中庸傳注一卷,傳注問一卷,李氏學樂錄二卷,大學辨業四卷,聖經學規二卷,論學二卷,小學稽業五卷,恕穀後集十三卷。 恭學務以實用為主,解釋經義多與宋儒不合。 又其自命太高,於程、硃之講學,陸、王之證悟,皆謂之空談。 蓋明季心學盛行,儒禪淆雜,其曲謹者又闊於事情,沿及順、康朝,猶存餘說,蓋顏元及恭力以務實相爭。 存其說可補諸儒枵腹之弊,然不可獨以立訓,盡廢諸家。 其論易,以觀象為主,兼用互體,謂「聖教罕言性天,乾坤四德,必歸人事,屯蒙以下,亦皆以人事立言。 陳摶龍圖,劉牧鈎隱,以及探無極、推先天,皆使易道入於無用」。 排擊未免過激。 然明人以心學竄入易學,率持禪偈以詁經,言數者反置象占於不問。 誣飾聖訓,弊不可窮。 恭引而歸之人事,深得垂教之旨。 又以大學格物為周禮三物,謂孔子時古大學教法所謂六德、六行、六藝者,規矩尚存。 故格物之學,人人所習,不必再言。 惟以明德、親民標其目,以誠意指其入手而已。 格物一傳,可不必補。 其說本之顏元。 毛奇齡惡其異己,作逸講箋以攻之。 而當時學者多韙恭說焉。 刁包,字蒙吉,晚號用六居士,祁州人。 明天啟舉人。 再上春官,不第。 遂棄舉子業,有志聖賢之學。 初聞孫奇逢講良知,心鄉之。 既讀高攀龍書,大喜,曰:「不讀此書,幾虛過一生。 」為主奉之,或有過差,即跪主前自訟。 流賊犯祁州,包毀家倡眾誓固守,城得不破。 時有二璫主兵事,探卒報賊勢張甚,二璫怒其惑眾,將斬之。 包厲聲曰:「必殺彼,請先殺包。 」乃止。 二璫相謂曰:「使若居官者,其不為楊、左乎?」賊既去,流民載道,設屋聚養之,病者給醫藥,全活尤多。 有山左難婦七十餘人,擇老成家人護以歸。 臨行,八拜以重託,家人皆感泣,竭力衛送。 歷六府,盡歸其家。 甲申,國變,設莊烈湣皇帝主於所居之順積樓,服斬衰,朝夕哭臨如禮。 偽命敦趣,包以死拒,幾及於難。 遂隱居不出,於城隅闢地為齋曰潛室,亭曰肥遯。 日閉戶讀書其中,無間寒暑,學者宗焉,執經之履滿戶外。 居父喪,哀毀,鬚髮盡白。 三年不飲酒食肉,不內寢。 及母卒,號慟嘔血,病數月,卒。 所著有易酌、四書翊注、潛室劄記、用六集,皆本義理,明白正大。 又選斯文正統九十六卷,專以品行為主,若言是人非,雖絶技無取。 包初與新城王餘佑為石交。 第30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3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