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擢廬州知府。 廬州故劇郡,中興以來,元勛宿將相望,豪猾藉倚聲勢為不法,官吏莫敢誰何,炳濤嚴治之,稍戢。 無為州江堤,官督民修,炳濤禁胥吏索規費,工必覈實。 府東施河口為沖途,冬涸,商船以數牛牽輓始行。 時值旱災,以工代賑,濬河深通,運賑者皆至,商民便之。 西洋人欲於城內立教堂,成有日矣。 炳濤諭地主曰:「爾不聞寧國之變耶?他日民、教有爭端,爾家首禍。 」其人懼,事得寢。 光緒二年,大江南北訛言有妖術剪人發者,民情洶洶,奸民藉以倡團立卡,多苦行旅。 炳濤遍示城邑無妄動,誅一真匪,其疑似者悉不問,人心旋定。 三年,母憂去官。 皖南興辦保甲墾荒,大吏奏調炳濤主其事。 五年,卒於寧國。 炳濤機警,善斷獄。 在蒙城,營馬為賊所劫。 乃傳諭,詰旦城但啟一門。 見有馬奔出,有鞍而無轡,命覊之。 俄一人手持一封,將出城,回顧者再,縛之。 發其封,則轡與劫物皆在,其人伏罪。 在亳州,田父報子夜投井死,驗無傷,井旁有汲水器。 炳濤念夜非取水時,既原死,何暇持器。 詢其婦,無戚容。 偵其平日與鄰婦往來,拘鄰婦鞫之,果得狀。 蓋鄰婦弟與婦通,欲害其夫。 適其夫以事忤父,鄰婦邀醉以酒而投之井。 置汲器者,欲人信其取水投井也,於是皆伏法。 時皖北被兵久,撫輯遺黎,多賴良吏,炳濤為最。 又有俞澍、硃根仁、鄒鍾俊、王懋勛,併為時所稱。 澍,直隷天津人。 以縣丞發安徽,襄壽春鎮軍事。 鹹豐六年,署蒙城知縣。 時縣城初復,人煙寥落,招集流亡,以大義激紳民,築城籌守禦,趨工者踴躍,不費公家一錢。 撚渠苗沛霖,反側叵測,窺縣城十餘次,不能破城。 有內應賊者,捕斬三人而賊退。 七年,攻賊於酆墟,擒其酋徒成德等。 八年,攻克龍元賊壘。 撚酋孫葵心來犯,出奇計擊走之。 附近撚墟,懾於聲威,往往反正受約束。 九年,實授。 先後敘功,晉同知直隷州。 在官數年,潔己愛民。 及歿,民皆痛哭,送其柩二千里歸葬。 詔贈道銜,建專祠。 根仁,字禮齋,江蘇常熟人。 以州判從軍,晉秩知縣,留安徽。 同治三年,署定遠。 兵燹初定,徵調尚繁。 前令試辦開徵,根仁以民不堪命,請緩之。 籌備供億,民無所擾。 捕巨猾雍秀春未獲,得黨羽名冊,根仁曰:「我何忍興大獄以博能名?喪亂未平,民氣未固,激之生變,可勝誅乎?」遂火其冊,聞者為之改行。 跕鷄岡周姓聚族居,有從逆者已死,裡人利其田廬,致周族人於獄,根仁一訊釋之。 後再署定遠,撚匪擾境,根仁修城濬隍,聚糧固守。 暇輒輕騎巡鄉,勸民修復陂堰,十家治一井,田二頃闢一塘,旱不為災。 歷署阜陽、懷寧,捕阜陽積匪程黑,置之法。 補全椒,興水利,有實政。 光緒四年,卒。 鍾俊,字雋之,江蘇吳縣人。 同治中,以州判官安徽,積勞晉秩知縣,補太平。 平反冤獄,慈祥而人不欺。 墾荒勸農,蒿萊盡闢,不追呼而賦辦。 邑行淮鹽,與浙引接界,屢以緝私釀大獄,乃請以官牒領鹽,試辦分銷,民始安。 修復水利,興書院,儲書七萬卷。 輯儒先格言,曰人生必讀書。 訓士敦本行,旌節孝,修祠祀,舉行賓興鄉飲酒禮。 在任五年,以興養立教為務。 調太和,歷署懷寧、六安、阜陽、蕪湖、渦陽,所至有聲。 光緒中,乞休,卒於家。 清貧如故。 子嘉來,官至外務部尚書,守其家法焉。 懋勛,字弼丞,湖北松滋人。 鹹豐中,以議敘縣丞,發安徽,從軍有功,晉知縣。 歷署潁上、合肥、亳州、泗州。 補六安直隷州知州,因事去職。 尋因籌賑捐,獎以知府候補。 懋勛先後官安徽近五十年,任亳州、泗州皆三次。 初至亳,撚匪苗沛霖初平,清查戶口,收繳軍械,平毀寨堡數百,民始復業。 懲械鬥,清積案,釐學產,覆書院,士民戴之。 以父憂去,會巡撫過境,州人萬眾乞留懋勛,巡撫許以俟服闋重任,後如其言,夾道歡迎。 光緒初,洊饑,煮粥以賑。 河南、山西、陝西饑民流轉入境,留養資遣,全活無算。 泗州瀕洪澤湖,為匪藪,捕誅劇盜數十,閭閻得安。 治獄無株連,禁差保擾民。 勸農事,勵風化,親歷鄉曲,民隱悉達。 最後至泗,距前已二十餘年,盜賊聞風遠竄,奸胥皆避歸田野。 宣統元年,卒。 蒯德模,字子範,安徽合肥人。 鹹豐末,以諸生治團練,積功洊保知縣,留江蘇。 同治三年,署長洲。 時蘇州新復,盜日數發,德模偵之輒獲。 有匿鎮將營者,親往擒以歸,置之法。 車渡民聚眾抗租,或欲懾以兵。 德模曰:「是激之變也。 」扁舟往,治首惡,散脅從,事立平。 治有天主堂,雍正間鄂爾泰撫蘇,改祠孔子,泰西人伊宗伊以故址請。 德模曰:「某官可罷,此祠非若有也。 」卒不行。 奸人誘買良家女,倚勢豪為庇,德模挈女親屬往出之,豪亦屈服,其不畏強禦類此。 常周行鄉陌,田夫走卒相酬答,周知民隱。 馭下嚴而恤其私,胥役奉法,不敢為蠹。 附郭訟獄故繁,日坐堂皇判決,間用俳語鈎距發摘,豪猾屏息。 然執法平,不為覈刻。 上官遇疑獄,輒移鞫治,多所平反。 治長洲四年,判八百餘牘,盡愜民意,或播歌謡焉。 江北大水,災民麕集,德模請於大吏,分各縣留養,三萬餘人無失所。 民有為饑寒偷竊者,設化莠室,給衣食,使習藝,藝成遣歸。 為滸墅關營籌芻秣費,永免比閭供役。 修望亭塘,為橋二十八,以利行旅。 兵祲之後,百廢待舉,壇廟、倉庾、書院、善堂、祠宇及先賢祠墓,率先修復;不足,則斥俸助之。 徵漕,舊有淋尖、踢斛、花邊、樣米、捉豬諸色目,又有截串、差追諸弊,一皆革除,不追呼而賦辦。 惟大小戶均一,便於民而不便於紳,禦史硃鎮以浮收劾奏,事下按治,總督曾國籓、巡撫郭柏廕奏雪之。 詔以「是非倒置」切責原奏官。 旋署太倉直隷州知州、蘇州知府。 九年,調署鎮江,時天津民擊斃法蘭西領事豐大業,沿江戒嚴。 德模至,則葺外城,浚甘露港,召還居民之聞警遠徙者,人心始定。 調署江寧,未幾,擢四川夔州知府。 府城濱江,屢圮於水,修築輒不就。 德模自出方略,築保坎十三道,甃以方丈大石,層累而上。 捐萬金以倡其役,不二年遂成。 附郭有臭鹽磧,盛漲則沒水,水落,貧民相聚煎鹽。 嗣為雲陽灶戶所持,請封禁,然冬令私煎如故,聚眾抗捕無如何。 德模請弛禁,官買其鹽,運銷宜昌。 不奪奉節貧民之業,不侵雲陽銷引之岸,遂著為令。 勸民種桑,奉節一縣二十二萬株,他邑稱是。 在夔四年,卒於官。 長洲、太倉、夔州皆祠祀之。 林達泉,字海岩,廣東大埔人。 鹹豐十一年舉人,江蘇巡撫丁日昌闢佐幕府。 留心經濟,每論古今輿圖、武備及海外各國形勢,歷歷如指掌,日昌雅重之。 同治三年,粵匪餘孽竄廣東,達泉歸里練鄉勇,籌防禦,大埔得無患。 敘績,以知縣選用。 七年,隨剿山東撚匪有功,晉直隷州知州,發江蘇。 八年,署崇明知縣。 亂後彫敝,達泉革陋規,清積獄,修城垣,浚河渠,建橋樑,置義塚,增書院膏火,設同仁育嬰堂。 利民之政,知無不為。 及去任,父老遮道攀留。 其後兵部侍郎彭玉麟巡閲過境,見老者饑踣於道,與之食,曰:「若林公久任於此,吾邑豈有饑人哉?」 十一年,署江陰。 城河通江潮,又縣境東橫河關,農田十餘萬畝,灌溉之利,亂後皆淤塞,大浚之。 建義倉,勸捐積穀。 所定章程,歷久遵守。 光緒元年,授海州。 達泉先奉檄勘海、沭鹽河,請以工代賑,下車次第舉辦。 浚甲子河及玉帶河,復橋路,增堤防,民鹹稱便。 州地瘠民貧,素為盜藪。 達泉時出巡,擒巨憝,置之法。 土宜棉,設局教民紡績,廣植桐柏雜樹於郭外錦屏山,所規畫多及久遠。 時方經營台灣,船政大臣沈葆楨疏薦達泉器識宏遠,潔己愛民,請調署新設之台北府。 格於部議,特詔從之。 達泉至,陳治台諸策。 議建置,減徵收,整飭防軍,招民墾荒,皆因地制宜,事事草創,積勞致疾。 四年,丁父憂,以毀卒。 第2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