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渭,字菉涯,直隷高邑人。 父兆齡,康熙中官福建閩清知縣,以廉能稱。 渭,康熙六十年進士,授內閣中書,遷刑部主事。 雍正二年,出為湖南嶽州知府,詔許密摺奏事。 忤大吏,左遷武昌府同知,未之任,丁母憂。 服闋,授四川嘉定知府,復以爭冤獄忤上官。 渭曰:「吾官可棄,殺人媚人不為也。 」奉檄賑重慶水災,多所全活。 父憂歸。 後補河南彰德,萬金渠源出善應山,環府城,入洹河,灌田千數百頃,山水暴發易淤。 渭履勘濬治,增開支河,建閘啟閉,定各村分日用水,歲以有秋。 漳河當孔道,舊設草橋於臨漳,道回遠,移於豐樂鎮,行旅便之。 雪武安民班某誣殺族兄獄。 林縣富室毆人死,賂屍屬以病死報。 渭驗屍腿骨盡碎,治如律。 舉卓異。 乾隆九年,擢山東鹽運使,時議增鹽引,渭以增引則商不能賠,必增鹽價,商、民且兩病,持不可。 十二年,山東大水,大吏檄渭勘災,至益都、博興、樂安諸縣,餓莩載途,而有司先以未成災報,已入告,難之;乃請以借作賑,異日免追,民乃蘇。 十三年,就遷按察使,折獄平。 嘗曰:「古人言求其生而不得,今俗吏移易獄詞,何求生不得之有?然如死者何!此婦寺之仁,非持法之正。 」 尋遷安徽布政使,禁革徵糧長單差催法,以杜詭寄。 調山東,墾荒,令客民帶完舊欠,免鄰保代賠逃戶之累,民便之。 為政持大體,不吝出納,不輕揭一官,馭吏嚴而不念舊過。 十九年,卒於官。 子經芳,乾隆中官至湖北施南知府,亦廉謹守其家風。 謝仲坃,字孔六,廣東陽春人。 雍正元年舉人,登明通榜。 初官長寧教諭,乾隆初,擢授湖南常寧知縣,峻卻餽遺。 履鄉自裹行糧,嚼生萊菔供饌。 月兩課士,以節行相勸勉。 調平江,再調衡陽。 前令李澎徵漕米浮收斛面,糧儲道謝濟世發其奸。 時巡撫許容方以浮收誣劾濟世,總督孫嘉淦亦徇巡撫意,故濟世與澎並免。 言官論奏,朝命侍郎阿里袞往按。 署糧道倉德又因布政使函囑改換衡陽浮收詳文,據以上揭,詔責切究。 事急,澎則盡出賄贈簿以脅上官,阿里袞重興大獄,欲出澎浮收罪,與濟世俱復官。 仲坃乃重治澎丁役,以決罰過當被劾罷官。 踰年,特起為衡山知縣。 以讞巴陵獄,巡撫與按察使互奏,奉旨引見,擢荊州府通判。 又以歸州縱盜冤良之獄,自巡撫按察以下皆被重譴,仲坃承審時,堅不會印,特旨召對。 擢常德府同知,歷署襄陽、寶慶、宜昌、武昌、永順、嶽州、永州七府知府,護衡永郴桂道。 正躬率屬,屏絶請託,暇輒延耆士論學不倦。 仲坃官湖南先後三十年,長於折獄,大吏倚重。 歷奉檄鞫獄二百餘,多所平反,以直戇名。 乾隆三十七年,在永州議改淮引食粵鹽,格於例不行,遂以目疾請告。 解組日,貧如故,卒於家。 李大本,字立齋,山東安丘人。 雍正十三年舉人。 乾隆九年,銓授湖北棗陽知縣,改湖南益陽。 居官自奉儉約,勤於吏事。 益陽人不知蠶,大本教之樹桑,後賴其利。 調長沙,遷寶慶府理瑤同知。 所隷通水峒有苗僧行賈臨桂,知縣田志隆見之,意為賊黨。 吳方曙者,從馬朝桂謀叛,時方繪圖懸購者也。 僧畏刑誣服,又訊朝桂所在,妄言在峒中。 廣西巡撫定長立上奏,率兵出,命大本從行。 大本曰:「僧言真偽不可知,大兵猝至,苗必駭,且生變,請潛訪之。 」既而白僧言實妄,巡撫疑未釋,復欲以兵往,大本力諫乃止。 後廷訊苗僧果誣如大本言。 橫嶺峒苗乏食,籥官求粟,大本多方賑之。 復為苗民籌生計,請於上官曰:「橫嶺峒自逆渠授首,安插餘苗,因惡其人,故薄其產,每口授田才三十欑至四十欑。 每欑上田穫米六升,中田五升,下田四升,得米無多。 又峒田稍腴者盡與堡卒,極惡者方畀苗民,歲入不足,男則斫柴易米,女則★L9蕨為粉,給口食。 年來生齒日繁,材木竭,米價益昂,饑餓愁嘆,深可憐憫,恐不可坐視而不為之所。 現有入官苗田一千三百四十八畝,舊募漢民佃種,出租供餉,奸良不一,屢經淘汰。 請視苗民家貧丁眾者書諸簿,有漢佃應除者,即書簿之苗丁次第受種,出租如故,則苗民得食而餉亦無虧,乃補救之一端。 」議上,不許。 後巡撫陳宏謀見之,曰:「此識時務之言也。 」將陳其事,會他遷,未果。 二十一年,題請升授知府,因病足歸,卒於家。 牛運震,字階平,山東滋陽人。 雍正十一年進士。 乾隆元年,召試博學鴻詞,不遇。 尋授甘肅秦安知縣,開九渠,溉田萬畝。 縣北玉鍾峽山崩塞河,水溢為災。 運震率丁夫開濬,凡四日夜,水退。 緣山步行,以錢米給災戶。 縣聚曰西固,去治二百餘裡,輸糧苦運艱,多積逋。 運震許以銀代納,民便之。 先是巡檢某誣馬得才兄弟五人為盜,前令弗察,得才自刎死。 其兄馬都上控,令又誘而斃之獄。 其三人者將解府,運震鞫得其情,昭雪之。 又清水縣某令冤武生杜其陶父子謀殺罪,上官檄運震覆治,驗死者得自刎狀,以移屍罪其陶而釋其子。 他訟獄多所平反。 官秦安八年,惠農通商。 暇則行視郊野,鑄農具,教民耕耨。 稱貸販褐戶,不求其息。 設隴川書院,日與諸生講習,民始向學。 兼攝徽縣,又攝兩當縣,舍於三縣之中,曰大門鎮,以聽訟。 徽縣多虎,募壯士殺虎二十六,道始通。 調平番,值縣境五道峴告饉,捐粟二百石以賑,民感之。 人輸一錢,製衣銘德,運震受衣返幣。 固原兵變四掠,督撫皆至涼州,檄召運震問方略。 運震請勿以兵往,但屯城外為聲援,令城內捋出亂者。 遊擊某執三百餘人,眾忷懼,運震請釋無辜,入城慰喻。 斬三人,監候四人,餘予杖徒有差,反側遂安。 有忌者摭前受萬民衣事,劾免官。 貧不能歸,留主皋蘭書院,教學得士心。 及歸,有走千里送至灞橋者。 運震居官,不假手幕下,事輒自治。 所至嚴行保甲,鬥爭訟獄日即於少。 遇人幹訟,必嚴懲。 治盜尤嚴,曰:「邊鄙風俗疵悍,不如此,則法不立;令不行,民不可得而治。 且與其輕刑十人,不如重處一人而九人畏,是懲一而恕九也。 」罷官歸後,閉門治經,搜考金石,所著經義、史論、文集及金石圖,皆行於世。 嘗主晉陽、河東兩書院,所造多名雋士,世稱「空山先生」。 張甄陶,字希周,福建福清人。 舉鴻博,補試未合格罷。 大學士硃軾、侍郎方苞薦修三禮,辭,而請受業於苞。 乾隆十年,成進士。 時方許極言直諫,甄陶對策,困極陳時務。 選庶吉士,授編修,尋改授廣東鶴山知縣。 歷香山、新會、高要、揭陽,皆劇邑,所至有聲。 疆田疇,修堤圩,弛戶蠔蜆之禁,增建書院、社倉,平反冤獄,詰捕盜賊,為政務無怫逆於民。 以憂去官,服除,起授雲南昆明,弗獲於上官,坐事免。 主講五華書院,尹壯圖、錢灃皆其弟子。 復移掌貴州貴山書院,課士有法。 總督劉藻疏薦,詔加國子監司業銜。 晚以病歸閩,主鼇峰書院。 以經義教閩士,於是鹹通漢、唐註疏之學。 在滇時著經解百餘卷。 方甄陶之補外,人鹹惜之。 大學士陳世倌贈以明呂坤呻吟語,甄陶讀其實政錄而慕之,在粵作學實政錄,見其書者,鹹曰:「循吏之言也。 」 邵大業,字在中,順天大興人,舊籍浙江餘姚。 雍正十一年進士,乾隆元年,授湖北黃陂知縣。 初到官,投訟牒者坌至,不移晷,決遣立盡。 吏人一見問姓名,後無不識,眾莫敢弄以事。 有兄弟爭產訟,皆頒白,貌相類。 令以鏡鏡面,問曰:「類乎?」曰:「類。 」則進與為家人語曰:「吾新喪弟,獨不得如爾兩人白首相保也。 」二人感動罷去。 蛟水壞城,當壞處立,誓以殉,水驟止,拯溺餔饑,完堤岸,民得免患。 總督以其名上聞,會父憂去。 服闋,授河南禹州知州,調睢州。 頻澇,請糶請賑,民以免患。 濬惠濟河,以俸錢更直,擢江南蘇州知府。 松江盜獄久不決,株連瘐斃者眾,奉檄鞫治。 見群犯皆斷脛折踝,蹙然曰:「爾等亦人子,迫饑寒至此,猶茹刑顛倒首從,誣連非罪人,何益於爾?」有盜幡然曰:「官以人類待我,我不忍欺。 」獄辭立具。 第2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下》
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