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官聽著!我中國桎梏人才的方法,莫甚于科舉一道,凡磊落英奇的少年,欲求上達,不得不向故紙堆中,竭力研鑽,到了皓首殘年,仍舊功名未就,那大好光陰,統已擲諸虛牝了。 嘗聞太祖說過:「科舉一行,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可見太祖本心,並不是振興文化,無非借科舉名目,籠絡人心。 科舉亦有好處,不過以經義取士,太不合用。 到了後來,又將四書經義,改為八股文,規例愈嚴,範圍愈狹,士子們揣摩迎合,莫不專從八股文用功,之乎者也,滿口不絶,弄得迂腐騰騰,毫無實學經濟。 這種流毒,相沿日久,直至五六百年,方纔改革,豈不可嘆惜痛恨麼?後人歸咎明祖作俑,並非冤屈。 論斷謹嚴。 太祖又徵求賢才,遣使分行天下,採訪高人逸士,並及元室遺臣。 是時山東有一俠士,姓田名興,嘗往來江淮,以商為隱。 太祖微時,與興相遇,興識為英雄,出資賙恤,並與太祖結為異姓兄弟。 至太祖得志,興恰遠引,遇有軍士不法情狀,乃致書報聞,書中不寫己名,但云某當懲治。 太祖知系興所為,按書照辦,惟無從訪他住址。 洪武三年,江北六合、來安間,有猛虎害人,官吏懸賞捕虎,無人敢應。 興乃奮身出來,與虎相搏,十日間格殺七虎,居民都歡呼不已,爭迎興至家,設宴款待,官吏亦賫金為謝,興獨不受。 不愧俠名。 這事奏達京師,太祖料是田興,立即遣使往征,興不赴召。 嗣又由太祖手書,賫遞與興,書云: 元璋見棄于兄長,不下十年,地角天涯,無從晤覿。 近聞兄在江北,為除虎患,不禁大喜。 遣使敦請,不我肯顧。 未知何開罪至此?人之相知,莫如兄弟。 我二人雖非同胞,情逾骨肉。 昔之憂患,與今之安樂,所處各當其時。 元璋固不為憂樂易交也。 世未有兄因弟貴,而閉門逾垣,以為得計者,皇帝自皇帝,元璋自元璋,元璋不過偶然作皇帝,並非一作皇帝,便改頭換面,不是朱元璋也。 本來我有兄長,並非作皇帝便視兄長如臣民也。 國家事業,兄長能助則助之,否則聽兄自便,只敘兄弟之情,不談國家之事。 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再不過江,不是腳色。 兄其聽之! 興得此書,乃野服詣闕,太祖出城親迎,入城歡宴,格外親昵,比自家骨肉,還要加上一層。 一過月餘,太祖敬禮未衰,席間偶談及國事,興正色道:「天子無戲言。 」於是太祖不敢再談。 興又屢次告別,經太祖苦留,方覊居京師,未幾即歿。 不亞嚴光,事見田北湖田興傳。 還有元行省參政蔡子英,自元亡後,從擴廓走定西,擴廓敗遁,子英單騎走關中,亡入南山。 太祖聞他姓名,遣人繪形往求,得諸山中。 傳詣京師,至江濱,又潛遁去。 未幾復被獲,械過洛陽,見湯和,長揖不拜。 和呼令下跪,仍抗顏不從。 和命爇火焚須,復不為動。 乃遣送至京,太祖親為脫械,待以客禮。 嗣命列職授官,終不肯受,因瀝誠上書道: 陛下乘時應運,削平群雄,薄海內外,莫不賓貢。 臣鼎魚漏網,假息南山,曩者見獲,復得脫亡,重煩有司追跡。 而陛下以萬乘之尊,全匹夫之節,不降天誅,反療其疾,易冠裳,賜酒饌,授以名爵,陛下之恩,包乎天地矣。 臣非不欲自竭犬馬,但名義所存,不敢輒渝初志。 自惟身本韋布,知識淺陋,過蒙主將知薦,仕元十有五年,愧無尺寸功以報國士之遇。 及國家破亡,又復失節,何面目見天下士?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今陛下創業垂統,正當挈持大經大法,垂示子孫臣民,奈何欲以無禮義寡廉恥之俘囚,而廁諸新朝賢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維,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禮,臣固不敢賣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祿。 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錮海南,畢其生命,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昔王蠋閉戶以自縊,李芾闔門以自屠,彼非惡榮利而樂死亡,顧義之所在,雖湯鑊有不得避也。 眇焉之軀,上愧古人,死有餘恨,惟陛下裁察! 太祖覽書,更加敬重,留館儀曹。 一夕,子英忽大哭不止,旁人問為何事?子英說是記念舊君,因此流涕。 太祖知不可奪,乃命有司送出塞外,令從故主。 足愧貳臣。 子英以外,又有元行省都事伯顏子中,曾守贛州。 陳友諒破贛,子中倉猝募吏民,與戰不勝,脫走閩中。 陳友定闢為員外郎,計復建昌,浮海至元都報捷,累遷吏部侍郎,持節發廣東何真兵救閩。 適何真降明,子中跳墮馬下,跌損一足,為明軍所得,執送廖永忠軍前。 永忠脅令投降,誓死不屈,乃釋縛令去。 子中變姓名,戴黃冠,遊行江湖間,太祖求之不得,簿錄子中妻子,子中仍不往。 尋復由明布政使沈立本密薦,遣使幣聘,子中太息道:「今日死已遲了。 」作歌七章,遍哭祖父師友,飲鴆而死。 死有重於泰山者。 子中得之。 太祖又恐廷臣矇蔽,嘗與侍從數人,易服微行,一面採訪才能,一面偵察吏治,一面調查民情,所以江淮一帶,恆有太祖君臣蹤跡。 相傳太祖微幸多寶寺,步入大殿,見幢幡上盡寫多寶如來佛號,因語侍從道:「寺名多寶,有許多多寶如來?」學士江懷素聞言,知太祖意在屬對,便脫口答道:「國號大明,無更大大明皇帝。 」恰是絶對。 太祖大喜,而擢為吏部侍郎。 第4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史演義》
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