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又接着問:「那麼你願意將你的皮鞋奉獻給上帝嗎•」 他卻說:「不願意。 」 神父非常不解地問他為什麼? 他說:「因為我沒有樓房,也沒有汽車,只有一雙皮鞋。 」 立世存身:人們往往對虛構背景下的承諾答應的很乾脆,可是到了現實中,總是一而再地背棄自己的誓約。 涸轍之魚 字數:602 戰國時期有一個名叫莊周的人,是一個很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由於他在全國的範圍內廣泛推廣儒道,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人們都稱呼他為莊子。 但是莊子家境貧寒,几乎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這天,家裡又揭不開鍋了,老婆在床邊唉聲嘆氣,孩子餓得哇哇大哭。 於是他只好外出去借糧食,希望能夠緩解一下目前的困境。 他漫無目的地在街上走着,不知不覺地來到了監河侯府。 由於工作的原因,莊子以前和監河侯有過交往,算起來還是老朋友,於是就登門拜訪。 只見府內糧食滿倉,牛羊滿圈,莊子滿心以為他借點糧食的請求老朋友會毫不猶豫地答應。 監河侯知道他的來意以後就對他說:「好的,等我收到老百姓的租稅,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行嗎•」 莊子聽了知道這是藉口推辭,不想借給他糧食,就氣憤地說:「我昨天到這兒來,在路上聽到叫喊的聲音,四處張望,發現在於涸的車轍裡躺着一條鯽魚。 我就問它:『鯽魚,你為什麼到這兒來的•』鯽魚答道:『我從東海來,快幹死了,請你給我一升或一斗的水救救命吧!』我說:『好的,我就去遊說吳、越兩國國君,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行嗎•』鯽魚非常氣憤地說:‘我因為離開了水裡正常的生活,才孤零零地躺在這裡,只要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也就活命了。 你說引西江的水來迎接我,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你如果那樣做的話,還不如早些到賣乾魚的攤子上去找我吧!」 立世存身:遠水解不了近渴,口惠而實不至的許諾還是等於沒有。 空頭支票 字數:733 日本高官在美國訪問的時候,對於美日間存在的問題,日本官員總是隨口應諾:我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日本人認為這是禮節性的搪塞話,是空頭支票。 但美國人卻對此非常認真,因為口頭承諾也是一種契約,日後必然提出具體要求。 日本人多少有些驚訝!只是隨便說說嘛,怎麼能當真呢。 卡特執政期間,日本方面曾經保證增加9.5%的國防預算,而事後卻只增加7.6%,為此曾經激怒了卡特政府。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日本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一言九鼎。 紐約大學有意設立一座日本經濟研究中心,設立基金預定為300萬美元,其中的一半資金打算嚮日本籌募,故而派一位猶太籍的學者去日本,對首相和金融界領袖進行遊說,結果引起了強烈的反應。 「我們認為設立日本經濟研究中心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可以消除貿易摩擦,而且還能夠促進美日相互瞭解,我們一定會盡一切努力協助它。 」 這是日本方面給紐約大學校長的一致答覆。 這位校長早年間曾經有過從商的經歷,身上秉承了猶太商人重信守約的傳統作風,所以他根本就不會想到這是日本人的搪塞之辭。 當他們開始募集150萬美元的時候,日本人連一分錢也不給。 校長一怒之下前往日本駐美大使館,強烈指責日本人出爾反爾,說話極其沒有信譽。 口口聲聲說要致力消除雙方的貿易摩擦,加強美日之間的交流,全都是胡說八道。 如果沒有誠意的話,大可一開始就坦然拒絶,何必要說這些騙人的假話呢! 對一個國家這樣下評語真是太糟糕了。 日本當初若有為難之處,可以坦誠地拒絶對方,或者用外交辭令說二年以後再給答覆,對方自然明白其意。 何必要說出那些不負責任的話呢• 立世存身:不要輕易承諾,一旦承諾,要儘力而為。 防範兩面人 字數:287 一隻狐狸被獵人追趕,走投無路時看到了一個樵夫,於是跑去向樵夫求救,樵夫讓它躲在自己的小茅屋裡。 不久獵人追到,問樵夫有沒有看到一隻狐狸經過。 樵夫口頭上說沒有看到,卻在暗地裡用手指向狐狸躲藏的地方。 獵人急着繼續追趕狐狸,沒有看到樵夫的手勢就離開了。 狐狸看到獵人走了趕快跑出來,沒有向樵夫道謝就要轉身離開。 樵夫責備它忘恩負義,狐狸回答說:「如果你表裡如一,我就會向你道謝了。 」 立世存身:做人應該學會善待別人,誠心的與人交往,那麼當你遇到困境、尋求幫助的時候,就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與此同時,待人應該守信,不能答應了卻不做甚至做違背承諾的事。 少女的機智 字數:588 從前,在欠債不還便足以使人入獄的時代,有位商人,欠了一位放高利貸的債主一筆巨款。 那個又老又醜的債主,看上商人青春美麗的女兒,便要求商人用女兒來抵債。 商人和女兒聽到這個提議都十分恐慌。 狡猾偽善的高利貸債主故作仁慈,建議這件事聽從上天安排。 他說,他將在空錢袋裏放人一顆黑石子,一顆白石子,然後讓商人女兒伸手摸出其一,如果她揀中的是黑石子,她就要成為他的妻子,商人的債務也不用還了;如果她揀中的是白石子,她不但可以回到父親身邊,債務也一筆勾銷;但是,假如她拒絶探手一試,她父親就要入獄。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五百個故事》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