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早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把古典時期和古代時期區分開來一樣,如今,成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又把中世紀和古典時期區分開來。 過去,技術的改進,尤其是鐵器的大規模生產及其對生活各方面的多種影響,促成了早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見第 七章 )。 現在,技術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發展,又促進了成熟的歐亞大陸核心區的形成。 但這幾個世紀中,更重要的是政治原因——歷史上首次出現了龐大的帝國;它們不僅僅象古代時期那樣,佔據着某些大河流域,或象古典時期那樣擁有整塊的地區,而且還橫亙數地區,地括整個歐亞大陸的大 部 陸地。 眾所周知,亞歷山大大帝對恆河流域或中國一無所知;歐亞大陸兩端的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彼此之間實際上也不存在着任何直接的聯繫。 其原因是亞歷山大帝國主要侷限于中東,在印度,只有一個很不穩定的據點。 而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實際上被限制在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世紀最早形成的伊斯蘭教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將國土從比利牛斯山脈擴展到印度洋,從摩洛哥延伸到中國邊境。 以後幾個世紀裡,伊斯蘭教進一步擴張到中亞、東南亞乃至非洲內地。 13世紀的蒙古帝國,給人以更加深刻的印象,它的版圖包括朝鮮、中國,整個中亞、俄國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它是歐亞大陸空前絶後的最大的帝國。 帝國的疆土如此空前遼闊,使歐亞各地區的直接聯繫和相互影響成為可能,從而消除了過去地區間的孤立狀態。 本章將敘述由此產生的新的商業聯絡、技術聯結、宗教聯結和知識聯結的性質。 一、歐亞大陸的海上貿易 古典時期,歐亞大陸商路兩端的大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的繼續存在,促進了貿業的全面發展。 相反,這些帝國的崩潰,則破壞並削弱了這種貿易。 不過,中世紀時期,伊斯蘭教帝國和蒙古帝國的相繼出現,又使這一貿易再度興盛,並達到了新的高度。 穆斯林的征服,統一了整個中東地區,而中東是所有橫貫歐亞大陸的商路的樞紐;這裡既有通往黑海和敘利亞各港口的陸路,又有穿過紅海和波斯灣的水路。 其中渡過阿拉伯海,同印度西南部馬拉巴爾沿海地區的貿易尤為繁榮。 大批穆斯林商人,多數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在印度和錫蘭各港口定居下來,用船將馬匹、白銀、鐵器、亞麻布、棉花和毛織品從西方運到東方,以換取絲綢、寶石、柚木和各種香料。 穆斯林商人繼續航行,從印度和錫蘭到達馬來亞沿海的卡拉巴爾吉打,由此,一部分人南下,到達蘇門答臘和爪哇,另一部分人則穿過馬六甲海峽,然後北上,抵達中國南方的坎富廣州。 穆斯林商人的通常計劃是:9、10月份離開波斯灣,乘東北季風航抵印度和馬來亞,再及時趕到中國海域,乘南季風航達廣州。 在廣州渡過夏季,然後乘東北季風返回馬六甲海峽,穿過孟加拉灣,次年初夏回到波斯灣——來回航程時需一年半。 671年,首批穆斯林來到廣州後,很多人如在印度洋各港口一樣,在此定居下來。 地方當局允許他們自治,於是,他們選舉出自己的首領,負責維持其居住區的秩序。 有些穆斯林家族的後裔,象後來的馬可·波羅一樣,在中國行政機構中任職。 到758年,穆斯林人數眾多,足以進攻廣州,結果,中國人關閉了對外通商的港口。 792年,港口重新開放,廣州緞續成為穆斯林商人經商的中心,直到878年,他們被中國的造反民眾所殺。 從此以後,穆斯林商人和中國商人便在馬來亞的卡拉巴爾通商。 到了宋朝96O-1127年,中國的港口再次對外開放。 宋朝期間,中國人在造船業和航海業上取得巨大進步,12世紀末,開始取代穆斯林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海上優勢。 蒙古人征服中國,建立元朝1279-1368年後,中國的船隻體積最大,裝備最佳;中國商人遍佈東南亞及印度各港口。 1291年,馬可·波羅護送一位蒙古公主繞經東南亞去伊朗時,目睹並描寫了中國航海業的盛況;50年以後,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圖塔乘中國帆船,取道印度,前往中國時,也目睹並描寫了這一盛況。 中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也值得注意,它表明這一時期,中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主導地位。 進口商品除細紋棉織品外,還有中亞的皮革、馬匹以及南亞的優質木材、玉石、香料和象牙等原材料。 而出口商品,除礦石外,還有書、畫,尤其是瓷器、絲綢等產品。 明朝1368-1644年,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極盛,以15世紀初不平洋和印度洋上顯著但卻短暫的海上優勢為頂峰。 1405年到1433年間,一位名叫鄭和的朝廷宦官率船隊七次下西洋的情況,可說明這一點。 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 首次遠航28000人,乘船62艘,一直航行到爪哇、錫蘭及卡利卡特。 歸途中,蘇門答臘的一支海盜船隊企圖攔韻,結果全軍覆沒。 後來幾次航行更加遙遠,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波斯灣和紅海海口。 中國人還去過印度洋上30多個港口,每到一處,他們就勸導或強迫當地統治者承認明朝皇帝的宗主權。 而這一切發生時,葡萄牙人只是剛開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進,直到1445年,他們才到達佛得角。 第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全球通史》
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