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劉狀元遍謁各王公,並投拜錢江門下。 便乘間對錢江說道:「各大臣皆與先生同事已久,某豈敢以疏間親!只是既屬師生,聊貢一言:某觀各大官類皆氣宇昂軒,英傑士也。 但福王洪仁達,東王楊秀清,如曹孟德謂司馬懿,所謂鷹視狼顧者。 先生當有以防之。 」錢江嘆道:「豪傑之士,所見略同,今信然也。 但仁達一愚夫耳,不足以為害;若秀清則其志不小,某豈不知!特以天下未定,不忍同室操戈。 且其罪狀未明,遽然除之,其黨羽亦必不服也。 子姑待之。 」劉狀元聽了,嘆息而罷。 自此錢江益賞識劉狀元。 常在洪天王跟前稱讚他;洪天王亦深知其能,不時召他商議大事。 一日天王向劉狀元問道:「中國亡於胡虜,已二百年。 孤以大義起兵,而所到城池,尚多抗拒,豈以復國之事為非耶?抑朕之恩誠未布那?願卿細言其故。 」劉狀元道:「二者皆非也:習慣相忘,此理之自然,無足怪者。 自滿清乾嘉以來,吾民已不知有亡國之痛矣。 大王奮然舉義,智者稱為伐罪弔民;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豈識得中國為誰人土地?自今而往,當派人到處演說,使知我國起兵的原因,互相觀感,則人心自然歸順。 」洪天王深然其計。 又忖新科及第二百餘人,未有位置,不如給以俸祿,使當演說之職,豈不甚善。 因此派人到各府州縣,分頭演說,果然人心日進,皆知天王師出有名,多為從服。 天國更在武昌府內小別山,高塔壇台,高五丈,方三丈,以劉狀元登台演說:稱天國驅逐滿人,重新漢柞:今後人民不得垂辮髮,衣胡妝,聽者多為泣下。 以致互相傳話,有當時因避亂逃別處者,皆回武昌;亦有天國未定的地方,其人民寄寓武昌者,至是知得此等的道理,多回鄉舉義。 所以蘄州二處,遂起有義勇軍,與清官為難。 這點消息,傳到洪天王那裡,天王便集諸將議道:「今蘄水、蘄州二處,既有亂事,自當乘勢取之。 」遂問諸將,誰敢往取?林鳳翔應聲願往;洪仁發亦應聲願往,二人正在相爭。 洪仁發道:「我只要二千人,包管取此兩郡城池,雙手捧獻。 」林鳳翔道:「不消用二千人之多,只五百人足矣。 」仁發大怒道:「是我先應的,你如何爭功?」方欲發作,天王急止道:「爾二人不必相爭;朕今令卿二人,各領二千人馬,分取一郡;先得者便為頭功。 」便令二人拈鬮,拈着取那處者,便往取那處。 二人唯唯領諾。 其後林鳳翔拈着往取蘄州,洪仁發拈着往取蘄水。 二人各領人馬歡喜而行。 天王更各撥步將二員,相助而去。 按下一頭。 先說林鳳翔領兵到了蘄州,先在城外六七里紮營,即使人下書於清國知州伍文元:勸其投誠。 伍文元見書大怒道:「吾乃清國臣子,豈降汝耶?」立即發付回書,督兵登城守禦。 林鳳翔聽得,便寫了幾道檄文,射入城中。 說稱:「天國大兵,無戰不勝,無攻不取,今伍文元助滿拒漢,如城破之日,玉石俱焚,實非天國救民水火本意。 不過伍文元不顧民命,以至于此,天國實非得已也。 爾眾人先自思維,後來休得抱怨。 」這時人民:一來知滿漢界限的,二來見了這道檄文,都歸咎伍文元。 這時就有一位英雄,喚做汪得勝,大呼道:「這時不歸順天國,更待何時?」便率領數百人,號為義勇軍,殺入州衙,欲結果伍文元,乘勢殺散清兵。 林鳳翔知得城中大亂,奮力攻城,裡應外合,不消一日,便得了蘄州。 林鳳翔進兵城裡,伍文元急欲逃走,正在逃至南門,卻與林鳳翔部將范德連相遇。 還虧范德連眼快,一槍擊中伍文元左腿上。 伍文元翻身落馬,眾軍士即上前把他拿住。 伍文元猶罵不絶口。 及解至林鳳翔軍前,鳳翔頗有伶惜之意。 便把滿、漢的界限,及天王興兵的原故,說了一番,有勸他投順之意。 伍文元聽得,低頭不語。 林鳳翔再復問他。 伍文元垂淚答道:「公言甚是,我豈不知?只是丈夫從一而終,斷不能改事二主。 奈家中尚有嚴親,下有妻子,倘蒙矜愛,乞放歸田裡,以終老林下,侍母餘年:若其不能,就請行刑。 若貪官位,以損臣節,某不為也。 」林鳳翔聽罷,又嘆道:「忠不忘君,孝不忘母,此忠孝士也。 殺之不祥。 」便命左右釋之。 范連德諫道:「今日釋之,明日必再為敵矣。 豈不虛勞兵力耶。 」林鳳翔道:「彼不忘君父,斷非負義人也。 」竟縱之而去。 伍文元亦不拜謝,毅然出營。 范連德又道:「元帥施恩于彼,而彼絶無感激,無禮太過,可速擒回,免生後患。 」鳳翔道:「此正是漢子,吾甚敬之。 且言出吾口,何可反悔。 」說罷,竟把伍文元置之不理,卻自來安撫居民;留范連德鎮守蘄州,自班師而回。 洪天王親自出來迎接。 林鳳翔述起釋放伍文元之事,天王道:「將軍義勇若此,可以愧煞胡虜矣。 」一面厚賞林鳳翔,不在話下。 第6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洪秀全演義》
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