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顯,字周謨,湖南巴陵人。 自歲貢生授湘鄉教諭,稍遷廣西恭城知縣。 雍正四年,詔諸行省舉賢能吏,布政使黃叔琬以顯應,超擢貴州鎮遠知府。 值歲饑,捐俸煮粥食饑民,民頌之。 總督鄂爾泰議開苗疆,改土歸流,雲南東川、烏蒙、鎮雄諸土府既內屬,貴州苗未服。 貴州苗大者,南曰古州、曰八寨,西南曰丹江,東北曰九股、曰清水江。 九股、清水江界鎮遠,丹江界凱里,八寨界都勻,古州界黎平,參錯萬山中,地方三千里,眾數十萬,恆出剽掠。 鄂爾泰召顯問狀,顯力言宜如雲南例改土歸流。 問剿與撫宜孰施,對曰:「二者宜並施。 第先撫後剿,既剿則仍歸於撫耳。 」因條上十六事,曰:別良頑,審先後,禁騷擾,耐繁難,防邀截,戒姑息,宥脅從,除漢奸,繳軍器,編戶口,輕錢糧,簡條約,設重兵,建城垣,分塘汛,疏河道,各為之說甚備,鄂爾泰韙之。 檄按察使張廣泗招撫古州、丹江、八寨諸苗,而以九股、清水江諸苗屬顯。 六年,顯自樑上進次挨磨、者磨,再進次柏枝坪,宣諭諸苗,撫定清水江生苗十六寨、九股屬台拱生苗數寨。 冬,廣泗已戡定丹江,顯續招清水江生苗七寨、九股屬陶賴生苗十三寨。 施秉有盜匿台拱農二寨,副將張尚謨捕不得,欲屠之。 苗懼,逃林穀,將為變。 顯聞之,曰:「如此則諸苗人人自危。 」獨馳入苗寨,寨空無人,顯則宿寨中。 翌旦,張蓋出,令從者繞林穀呼苗出,撫諭之曰:「汝曹速歸寨即良民,天子必不殺良民。 」苗感泣,相率歸寨。 顯益宿寨中三日,苗縛施秉盜以獻。 七年三月,廣泗以清水江南岸諸寨尚懷觀望,檄顯與尚謨率兵循北岸徼巡。 次柳羅,南岸公鵝、柳利、鷄擺尾諸寨苗渡江來攻,顯督兵禦之,殺數十人。 苗眾師寡,尚謨欲引退,顯不可,固守待援。 廣泗師至,圍乃解。 廣泗用顯議,散諸寨,專攻公鵝,破之,諸寨皆聽命。 鄂爾泰奏置貴東道,即以命顯,仍駐兵清江。 顯申軍令,誓將士毋掠,毋淫,毋踐田穀,苗民有來愬者,為處其曲直;乃益築城郭,建官廨,治砲台營房,苗民競來助役。 九年,諸工竟。 顯巡行視塘汛,黔、楚商船上下相接,苗民皆悅服。 事粗定,尋授顯按察使。 台拱者,苗中扼要地也,鄂爾泰議置營於此。 十年,巡撫張廣泗奏請顯董其事。 秋,羊翁、烏羅、桃賴諸寨苗為亂,九股諸苗附之,攻台拱。 顯與總兵趙文英嚴為備,擊走之。 進破羊翁寨。 苗夜至,顯以兵少,令人爇兩炷香手之為火繩狀以怖苗,苗走,退踞排略。 排略者台拱隘,我師餉道所必經。 台拱師僅二千五百人,苗數萬,援兵再敗。 自賊始攻,或欲棄之走,顯拒之。 及圍久糧盡,宰馬以食,迫冬寒,眾洶洶不自保,議潰圍退保下秉。 顯曰:「台拱失,古州、清江諸寨皆煽動。 苟免,失臣節;撓敗,損國威。 事急,死此耳。 」眾感奮,會總兵霍升援至。 苗奪我後山,樵路絶,顯夜出兵奪以還。 苗攻益急,顯怒馬擊之,眾殊死戰,苗敗走。 乘勝拔烏孟、井底二寨,取米穀餉軍。 升兵亦克大關入,顯率兵出夾擊,苗大潰。 凡堅守六十九日而圍解。 提督哈元生師繼至,破蓮花悍苗。 九股苗復定。 自鄂爾泰議開貴州苗疆,事發於廣泗,而策決於顯,卒終始其事,崎嶇前後七年而事集。 乾隆元年,丁母憂,去官。 三年,服除,授四川布政使。 四年,署巡撫。 大小金川、雜穀、梭磨、沃日、革布希咱諸土司相仇殺,顯遣人諭之,事稍解。 議者欲乘此視雲南、貴州例,令改土歸流。 顯疏言:「雜穀、梭磨,吐番後裔,其巢穴在唐為維州,戶口十餘萬。 金川與接壤,戶口不過數萬。 雜穀憚金川之強,金川則畏雜穀之眾,彼此箝制,邊境乂安。 固不可任其爭競,亦不可強其和協。 沿邊生番,留之可為內地捍衛。 從前川省調用土兵,亦供徵發。 至其同類操戈,原未擾及內地。 前經化誨,亦尚凜遵。 設欲改土歸流,非惟彈丸土司無裨尺寸,且所給印信號紙,一經追取,即成無統屬之生番。 稍有違抗,又費經營。 」奏入,上以所見甚是,褒之,寢前議未行。 旋與總督鄂彌達、提督鄭文煥疏言小金川與雜穀、梭磨畫界,以所侵必色多六寨歸雜穀、梭磨;又與沃日畫界,以隴堡等三寨隷沃日,美因等二寨隷小金川。 大金川與革布希咱二土司構爭,檄建昌道李學裕開諭,革布希咱建轉經樓詛大金川,令即毀除,大金川亦歸所侵蓋古地。 邊外諸土司亂悉平。 郭羅克番為亂,走匿色利溝,遣兵圍捕,土酋蒙柯縱使走。 顯令總兵潘紹周按治,奏聞,上諭曰:「此等事汝固應就近料理,亦當與總督熟商。 」總督,黃廷桂也。 四川亂民號侂嚕子,為民害。 顯疏言:「四川自明末兵燹,屠戮殆盡。 我朝戡定後,各省移民來者多失業之民,奸頑叢集。 有所謂侂嚕子,結連黨羽,暗藏刀斧,晝夜盜劫。 臣嚴諭捕治,並令編保甲,整塘汛,以清其源。 」得旨:「實力奉行,毋視為虛文。 」 五年,授廣西巡撫。 時顯方病目,聞命赴新任,上嘉其急公。 旋請回籍調理,上慰留之。 六年,顯病目未癒,命太醫院選眼科馳往醫治。 尋以疾亟,請告回裡。 卒。 顯蒞政明而恕。 文煥嘗奏顯「爽直坦白,政治勤敏,遇事彼此悉心商榷,推誠共濟」。 上嘉文煥論甚正。 顯嘗奏薦學裕,因及夔州知府崔景俊「賦性巧滑,以其悛改,姑從寬恕」。 上諭曰:「似此考察屬吏,且宥過錄長,得用人之要矣。 」 桂,顯子,字友蘭。 從顯平貴州苗有功,議敘。 父喪終,以知縣發廣東,補英德,調潮陽。 以善折獄名。 舉卓異,擢雲南昆陽知州,署安寧。 乾隆二十年,擢臨安知府,署澂江。 調東川,丁母憂。 服除,授甘肅鞏昌知府。 鞏昌及平涼、慶陽三府饑,詔發西安籓庫銀六十萬治賑,大吏檄桂任其事。 至平涼,饑民待食急,適部撥城工銀三十萬先至,桂以便宜留治賑,饑民賴以全。 三十三年,遷浙江寧紹台道。 故事,定海戰艦九歲更造,則移致寧波船廠,取其值輸之官,名曰「折變」。 奉檄裁戰艦,桂請視時值倍之,部駁坐短估,戍伊犁。 三十七年,放還。 卒。 馮光裕,字叔益,山西代州人。 康熙五十年舉人。 雍正元年,以薦授雲南大姚知縣。 大姚賦少而耗重,積逋數萬。 光裕不取耗,視負尤多者薄責之,逋賦悉清。 民以耗重故,輒寄大戶造偽券占田,吏毀其籍。 光裕檢毀未盡者藏之,按牒辨其偽,歸田故主,民尤頌之。 遷貴州銅仁同知,赴闕引見。 時古州苗方亂,世宗詢及之,光裕對苗不可盡殺,宜隨機化導,令歸版圖,上韙其言。 既行,擢思州知府,未任,改雲南永北。 永北介金沙江外,與四川連界,苗、倮窟其中,有事則兩界相諉。 總督鄂爾泰命往勘,光裕輕騎往,倮從穀中出,挺刃相向。 光裕策馬前,諭以利害,倮羅拜聽命,各散去。 鄂爾泰疏請改知麗江,仍兼理永北事。 未幾,擢驛鹽道。 八年,東川、烏蒙倮叛,鄂爾泰檄光裕會鎮將討平之,擢按察使。 烏蒙俘七千人,語不可通,譯者面謾莫能詰。 光裕集群譯於使院,分室居之,訊一人,經數譯乃得其情。 倮姓名多同,為編次年貌,驗決無誤,省釋者甚眾。 廣西州民李天保以邪教聚眾殆千人,檄光裕按治。 光裕曰:「愚民茹蔬奉佛,非有異志。 」薄其罪,焚籍,置不問。 十一年,擢貴州布政使。 十三年,古州苗叛,都江、清江、八寨、丹江、台拱諸新附苗皆應。 師討之,光裕督餉,令民應役,厚與直,行得持械自衛。 募熟苗為助,畀以木符,戒官兵無妄殺,皆踴躍應募。 師集十餘萬,皆得宿飽。 軍罷,民被兵者無所棲止,給草舍居之,賦以衣食,復業者二十餘萬戶。 貴州賦銀八萬八千、米十五萬五千,光裕奏請蠲免。 高宗即位,命被兵地停徵三年。 又奏:「古州、丹江諸苗剿除殆盡,荒田空寨,遠近相望。 當募民居苗寨,墾苗田,設屯置衛,行保甲法,授降苗所納軍器,俾農隙講肄,以壯聲援、省餽餉。 」得旨允行。 乾隆四年,擢湖南巡撫。 鎮筸紅苗叛,光裕督兵捕治,不三月而平。 疾,乞假,聞城步、綏寧苗復勾結粵瑤為亂,密咨兩廣總督籌協捕。 尋卒。 遺疏猶言:「二縣困於兵,請免今年租。 」上從其請。 第4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中》
第4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