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以不德,少遭愍凶,越在西土,遷于唐衛,當此之時,若綴旒然;幸天誘厥衷,誕育丞相,保又我皇家,弘濟于艱難,朕實賴之。 今將授君典禮,其敬聽朕命,昔者董卓不道,撓亂王綱,賴君首啟戎行,得平大憝;後及黃巾,反易天常,侵我三州,延及平民,君又剪之,以寧東夏,此則君之功也。 韓暹楊奉,專用威命,君則致討,克黜其難,遂遷許都,造我京畿,設官兆祀,不失舊物,此又君之功也。 袁術僭逆,肆于淮南,懾憚君靈,用丕顯謀,蘄陽之役,橋蕤授首,積威南邁,術以隕潰,此又君之功也。 回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眭固伏罪,張綉稽服,此又君之功也。 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眾,乘兵內侮,君奮其武怒,運其神策,致屈官渡,大殲醜類,俾我國家,拯于危墜,此又君之功也。 濟師洪河,拓定四州,袁譚高幹,咸梟其言,海盜奔跡,黑山順軌,此又君之功也。 烏桓三種,崇亂二世,袁尚因之,逼據寨北,束馬懸車,一征而滅,此又君之功也。 劉表背誕,不供貢職,呈師首路,威風先逝,百城八郡,交臂屈膝,此又君之功也。 馬超成宜,同惡相濟,濱據河潼,求逞所欲,殄之渭南,獻馘萬計,遂定邊境,撫和戎狄,此又君之功也。 鮮卑丁零,重譯而至,單于白屋,請吏率職,此又君之功也。 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之以明德,班敘風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獄,吏無懷慝;敦崇帝族,表繼絶世,舊德前功,罔不咸秩。 雖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海,方之蔑如也。 我為阿瞞羞死。 朕以眇眇之身,托于兆民之上,永思厥艱,若涉淵水;非君攸濟,朕無任焉!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錫君玄土,苴以白茅,其為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又加君九錫。 其敬聽朕命,簡恤爾眾,時亮庶功。 用終爾顯德,對揚我高祖之休命。 當時九錫典禮,一是車馬,大輅戎輅各一。 二是衣服,兗冕之服,赤舄副焉。 三是樂懸,王者之樂。 四是朱戶,戶用硃色。 五是納陛,所以登階。 六是虎賁,三百人。 七是鬯鉞,八是弓矢,九是秬鬯圭瓚。 操既得此異數,應思如何報答,哪知他愈貴愈橫,愈榮愈惡,不但建宗廟,立社稷,置尚書侍中,六卿僭擬皇家;甚且一朝國母,也被曹操害死,連二子也送入黃泉,說來尤令人髮指。 先是董貴人遇害,伏皇后內不自安,嘗與父伏完手書,數操罪惡,乞完伺隙密圖。 完雖嘗授職輔國將軍,卻是性甘恬退,不願與曹操爭權,所以接得後書,始終未發。 至操為魏公,伏完已歿過三四年了。 操有三女,長名憲,次名節,又次名華,長次俱納入皇宮,惟季女尚幼,在閨待年,擬及笄時,續行送入。 莽只獻入一女,操卻納入三女,總算忠心。 獻帝並封為貴人。 甫越期年,不意伏後致父書信,竟被伏家怨仆,偷獻曹操,操不禁大怒,立入宮中,脅迫獻帝,廢去伏後。 獻帝躊躇未忍,操不待許可,便使尚書令華歆,代草詔書,逼帝蓋印。 書中有云: 皇后伏後名壽。 得由卑賤,登顯尊極,自處椒房,二紀于茲,既無任姒徽音之美,文王母太任,武王母太姒。 又乏謹身養己之福,而陰懷妒害,包藏禍心,弗可以承天命,奉祖宗;今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詔,其上皇后璽綬,退避中宮,遷於他館。 嗚呼傷哉!壽自取之,未致於理,為幸多焉! 詔至中宮,伏皇后驚出意外,不敢不將後璽繳出,正想出徙別館,忽聞外面人聲嘈雜,好似來捕大盜一般,嚇得伏後三腳兩步,急至複壁間躲避。 誰知助操為虐的華歆,引兵入宮,四覓不見,竟由歆破壁得後,麾兵動手,兵士尚有難色,歆竟親揪後發,拖至外殿。 適值獻帝與郗慮坐談,見後披髮跣足,狀甚淒慘,不禁淚下。 伏後泣語道:「竟不能復相活麼?」獻帝嗚咽道:「我亦不知命在何時!」又顧語郗慮道:「郗公!天下果有是事麼?」那華歆不由分說,竟牽伏後入暴室中,與後所生二皇子,一體鴆死。 小子敘至此處,隨書一絶句道: 誅奸無力反招災,巾幗拚生劇可哀; 前有董妃後伏後,魂兮可向許宮來! 伏後已死,伏氏家族,駢戮至百餘人,華歆方向操覆命。 欲知歆為何等人物,待至下回表明。 馬超多勇無謀,卒致上害父母,下及妻孥;設非投入劉備,則其身尚不能保,遑問與曹操為敵乎?姜敘母及趙昂妻,名為勸忠,實則知其一不知其二,仍不過為婦人女子之見,無足取焉。 劉備之取成都,勢固難已,而情究未安;至納劉瑁妻為繼室,尤足貽譏後世,「操以暴我以仁」之說,殆亦未免欺人歟?若操之所為,黯無天日,貴妃可殺,皇后可弒,其與篡逆相去,能有幾何?假令老而不死,否知其繁陽受禪,固不待曹丕也! 第8十八回 見外使奸雄代捉刀 察重傷功臣邀賜蓋 卻說華歆弒了伏後,並戮伏氏家族,然後復報曹操,操當然心喜,錄為首功,尋且表歆為軍師。 說起華歆履歷,本來是有些名望,曾與北海人管寧邴原,為同學友,時號三人為一龍,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 但歆佯為高尚,陰實貪惏。 寧嘗在園種蔬,鋤地見金,掉頭不顧,歆卻在旁拾視,然後擲下。 第25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後漢演義》
第2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