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1900年義和團事件發生之機,孫派鄭士良去香港北面的惠洲組織一場起義,同時還派史堅如到廣州策動響應。 他本人則計劃與十幾名日本友人與官員同赴香港,以便領導革命軍北上。 不幸地,計劃又一次敗露。 香港當局仍拒絶他人境,孫只好逃往台灣。 在這裡,日駐台總督兒玉源太郎款待了他,並允諾幫助。 那時,革命分子在會黨幫助下已于廣東海岸發動起義。 起初,他們取得一些勝利,然而很快彈葯便告用罄,所以只能焦急地等待來自孫中山與日本人的增援和補給。 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政府突然發生變更,新首相伊藤博文禁止官員在孫的革命軍中任職,並命令兒玉源太郎總督中止對孫的一切支持,孫甚至還被禁止離台。 由於缺乏增援和補給:革命軍無法長撐下去,最終只有解散,領導人鄭士良也逃亡香港。 其間唯一的一位日本人山田良政為清軍抓獲並殺害,他成為第一位為中國革命獻身的外籍人士。 同時,史堅如因企圖炸燬廣州總督的衙門而被逮捕,也失去了年僅21歲的年輕生命。 這樣,惠洲起義以慘敗而告終。 但是,此時孫的形象卻極大的改善了。 清廷在義和團事件中的舉止失措,使許多人對孫投以讚美的目光,他不再被看成是一個叛亂者與罪犯,而是一個為改善國民的境況而工作的愛國的、忠誠的革命者。 國內學生及旅日留學生均熱情地支持他,在日本的學生還出版了《國民報》和《二十世紀之支那》以推動革命事業,並且倡導暗殺滿清官員。 一些知名的學者回國之後創立了《蘇報》。 年青革命者鄒容于1903年向《蘇報》投了一份二萬字文章《革命軍》,攻擊清廷,支持革命。 《蘇報》編輯章炳麟因此遭監禁兩年,而鄒容本人年僅20歲便死於獄中。 除了這些出版物,還湧現了大批支持革命的社團。 在上海,著名學者蔡元培創立光復會;在長沙,曾在日本秘密學習軍事的黃興于1903年組織了華興會,最初會員達五百人,其中包括後來脫穎而出成為革命領袖人物的宋教仁。 華興會的成員多為知識分子與會黨分子,其中以會眾十萬之多的哥老會眾為尤。 1904年,在奪取長沙的企圖流產後,黃興逃亡日本,在那裡,他逐漸獲得一批堅定的支持者。 2.5同盟會成立,1905年在1902-1905年間,革命的前景極大地好轉,這與剛剛過去的黑暗歲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孫穿梭于越南、日本、檀香山與美國之間,為其事業尋求支持。 留日學生的熱情回應鼓舞了他,於是形成他組建一個革命政黨的想法。 9當時,許多學生渴望從事軍事學習,卻為清使節所禁止。 但是通過孫中山與犬養毅的幫助,十四名中國學生得以在兩位日本軍官的秘密指導下,學習有關武器製造、軍事戰略,以及游擊戰的知識。 這些學生在孫面前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 在檀香山,由於保皇黨已佔據了孫以前發展的許多勢力據點,他便採納了其舅父10的建議,加入洪門組織,並被選為「洪棍」(首領)。 由於擁有這一頭銜與身分,1904年,他作為「孫大哥」為美國洪門組織熱烈歡迎。 孫通過強調洪門原有的反清宗旨,成功地修改了洪門的章程,並摻和進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新目標。 這樣,他又將美國華僑社團從保皇黨那兒拉回自己一邊。 1905年春天,旅歐中國留學生邀請孫訪歐。 雙方的討論使他決意不僅要從學生與會黨,還要從清廷新軍中尋找支持。 在布魯塞爾,他發動了三十個學生組織了一個革命團體。 他又先後在柏林組織二十名學生、在巴黎組織十多名學生組建了革命組織。 所有這些團體均立誓矢志于上述的四項目標。 然而,最大的革命組織卻在東京,在那裡會集有來自中國十八個省份中十七個省的數百名學生,此時甘肅沒有赴日留學生。 組建一個新的革命政黨的種子已經播下,孫也因而備受鼓舞,認為革命此生可成矣。 11 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曾稱讚孫是位世界上罕有其匹的偉人,通過他的聯絡溝通,黃興、宋教仁于1905年7月28日在他們的《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的辦公室中會晤了孫。 孫強調聯合各革命團體組成一個組織的必要性,以避免浪費精力和相互間的權力鬥爭。 在幾次會商後,他們于1905年8月20日決定聯合成立一個統一的組織: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 37歲的孫被推選為主席;31歲的黃興成為執行部庶務長,並有權在孫缺席時代行其職權;23歲的宋教仁成為司法部的一員。 在成立儀式上,約有七十人加入該會,在立誓遵守上述四項原則之後,孫教給會員一種暗號和三組暗語:「漢人、中國事物、天下事」。 之後,孫與會員們一一握手,並興奮地宣稱:「自今日起,君等已非清朝人矣!」正值此時,屋上的一塊木隔板「蹦」地一聲落了下來,孫風趣地說道:「此乃顛覆滿清之預兆!」 孫為革命設計了一個詳盡的步驟。 首先,在被革命軍解放的地區,應有三年的軍政時期。 在此期間,軍政府將在縣級政權中控制軍政與民政。 同時,它將與地方人民合作以清除諸如奴隷制、纏足、吸食鴉片,以及官僚腐敗等一些政治與社會惡瘤。 第二期為訓政期,時間至多六年,在此期間將成立地方自治政府,由民眾選舉地方議會與官員。 但是軍政府仍將保持對中央政府的控制。 這個時期,一部 暫時性的憲法將會明確軍政府與民眾的權力與義務。 當訓政期結束後,軍政府將會解散,而由一部新憲法來統治全國。 第13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中國近代史-陸觀版》
第1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