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十一年,令蘇利為水軍都督,駐軍碣石,為山東防海之始。 乾隆五十五年,以膠州、文登、即墨等營,兼防海口,以總兵駐登州,統水師三營,戰船十二艘,修治各海口砲台。 道光二十一年,以芝罘島扼東海之口,撥兵防守。 蓬萊、黃縣、榮城、寧海、掖縣、膠州、即墨所屬之十三島,編練民團,互為防衛。 三十年,以瀕海之三汛師船,四縣水勇,合併防守海口,並扼要安設大砲。 鹹豐元年,登州總兵陳世忠以海寇奪掠官船,山東水師無多,會閩、粵大號師船,合力截捕。 三年,於登、萊、青三府舉辦聯莊團練,給以兵械。 八年,飭天津鎮總兵赴山東,詳勘海豐一帶海口。 九年,以海豐縣之大沽河有防營故址,飭崇恩等撥兵防守。 十年,文煜令青州等沿海各城滿、綠營兵,勤加訓練,分守城官兵之半以守海口。 同治九年,丁寶楨以東境海口紛歧,惟有扼要防守。 其文登縣屬之馬頭石島,福山縣屬之煙台,蓬萊縣屬之廟島,掖縣屬之小石島,為洋船北來所必經,第居險要,共撥兵六千餘人分守。 十一年,撥大號兵船一艘,駐泊登州洋面。 光緒元年,丁寶楨以山東之東三府,三面環海,外寇隨處可登,宜扼要屯守。 其要地有三:一、煙台,於通申岡設防營,駐兵三千。 煙台山下及八蠟廟、芝罘島之西,共建浮鐵砲台三座。 芝罘島之東,築沙土曲折砲台一座。 一、威海衛,於劉公島之東口,建浮鐵砲台一座,而於島口內築沙土曲折砲台,於口外海面密佈水雷,其北口內亦建沙土浮鐵砲台,可作兵輪船水寨之用。 一、登州,於城北建沙土高式砲台,城內建沙土圓式砲台。 長山之西,建沙土曲折砲台,與郡城相犄角。 砲台用克魯伯後膛大砲,參用阿姆司脫朗前膛大砲。 兵丁用格林砲、克魯伯四磅砲、亨利馬悌尼快槍,請求行陣攻守之法。 六年,以新購外洋蚊砲船駐防煙台海面。 十二年,許景澄建議山東膠州灣當南北洋之中,東為浮山,西為靈山,口狹而水深,宜規畫形勢,為新練海軍屯港,與旅順口東西相應。 是年,李鴻章於威海衛南北岸築砲台,布水雷。 十七年,於威海黃泥岩增築新式砲台,又於南岸龍廟嘴砲台外,增築趙北口砲台。 劉公島新築地阱砲台,設後膛巨砲於隧道。 其西之黃島,水中之日島,亦設砲台,與南岸相應。 劉公島又設大鐵碼頭,為海軍寄椗上煤之所,防務益周密。 東省形勢,以威海、膠州為要口,於海軍屯泊尤宜。 乃甲午一役,威海水陸之防,既毀於日本,而德因教案,曾以大隊鐵艦奪踞膠州灣,闢商埠,開鐵路,浸窺腹地。 東省海防,遂無所藉手雲。 江南海防,自海州南歷長江、吳淞江二口,稍折而西,至松江奉賢縣境之海灣,南接浙江洋面,其間港口羅列。 惟江陰、吳淞二處,一為長江之筦鍵,一為蘇、松之門戶,防務尤重。 至江陰以上,以江流深廣,外海兵艦商船,溯流而上,西達夔、渝,三千里流域,雖皖、贛、楚、蜀各有江防,實以江南當下遊之沖。 自狼、福山以迄京口、金陵,砲壘防營,星羅棋布。 上遊防衛,與下遊繁簡迥殊。 而江蘇轄境,長江千里,兵艦砲台,無異海防,水陸營汛,亦與海疆聯絡。 故安徽省以上江防,即隷於蘇省海防焉。 自海州南抵江口,乃昔年黃河入海處,泥沙積久,凝結內海,稱五條沙,海潮甚急。 海舶北赴燕、齊者,必東行一晝夜以避其沙,故淮、海州郡,得稍寬海防者,以五條沙為之保障也。 自狼、福山口南抵吳淞,沙凝潮急,略同北境。 惟長江、吳淞二口,水深溜大,巨艦可直駛內江,故海口防務,視海濱倍重。 清初平定江南,分八旗勁旅駐京口,以鎮海大將軍統之,設水師營,造沙唬船以鰼水戰。 旋以沙唬船難涉大洋,乃改造鳥船。 時鄭成功據台灣,以師船進窺江表,由京口薄金陵,梁化鳳擊敗之。 順治十四年,命梁化鳳為水軍都督,率軍萬人,駐防崇明、吳淞。 以松江府三面臨海,設提督,駐重兵。 康熙六年,因崇明孤懸大海,嚴出海之禁。 十四年,以提督統八營駐崇明。 二十三年,減存四營,列汛六十有八。 太倉州為元代海運放洋之口,明代置兵屯守,清初設遊擊,以劉河營移駐茜涇鎮。 雍正四年,分設寶山縣,列汛五十有七。 上海縣當黃浦江之沖,原有墩台十七座,康熙二年,以墩台距海較遠,乃建外塘斥堠。 其南為金山縣,踞青浦、南匯之上遊,設參將駐守,列汛七十有八。 常熟之福山,與隔江之狼山對峙,常熟、昭文瀕海之口,為許浦、徐陸涇、白第港,康熙間,設墩堡戍守,列汛二十有四。 通州為狼山營汛地,如皋為掘港營汛地,皆近海要區也。 其北境之海州,為南北襟要,海口之大者凡九,最北為荻水口,其東北雲台山,清初曾徙民內地,阻塞入海之道,康熙二十年復開通,設通海營,列汛五十有五。 淮安府昔為淮河入海之處,設廟灣、鹽城二營,會哨巡防,列汛四十有二。 揚州府北之興化,南之泰州,為濱海之縣,清初設守備,康熙十一年,設遊擊鎮之,列汛凡十。 雍正八年,以福山營為江海門戶,於江蘇鎮標四營內分兵船二艘隷之,與狼山營會哨。 此清初至雍正年江南之海防也。 乾隆至道光,江海清平,防汛率循舊制。 及道光中葉,海警驟起,東南戒嚴。 二十一年,以寶山海口為江南要區,屯駐大營,分設遊緝之兵。 吳淞亦屯兵,增設濠壘。 二十二年,令耆英等周歷吳淞、狼山、福山、圌山關各處,整頓戰船砲械。 二十三年,以江陰鵝鼻嘴為由海入江要口,設險守禦。 又防堵瓜洲及南河、灌河、射陽湖之口。 令璧昌等察沿海城邑,聯絡保障。 所用砲位,設局開鑄,並造水師舢板船,築砲台於江岸南北。 二十四年,璧昌因狼、福山江面太寬,於劉聞沙、東生洲、順江洲、沙圩等處,修築砲堤。 水師各營,增大小戰船一百三十餘艘,分廠製造。 二十七年,李星沅籌防泖湖,貯石沈船,增置木牌,並存儲砲位,分佈重兵。 而其時所築砲台,實止因土為堤,且器械窳舊,佈置多疏,非特不足禦歐洲巨艦,鹹豐間,粵寇東下,沿江防戍,鹹望風奔靡。 及湘軍底定東南,軍勢始振。 同治元年,諭薛煥等購西洋兵艦,在上海等要口防守。 四年,曾國籓於狼山鎮標,每營增造大舢板船二十號,仿紅單船之式,多設砲位,巡緝內洋。 海門設綏海營,置大舢板船二十號,酌設兵輪,分防北岸海汊。 七年,更定內洋水師五營,外洋水師六營之制。 以兵輪四艘,分隷蘇松、狼山、福山三鎮總兵,駐防海口。 九年,南洋初設兵輪統領,駕駛出洋,周歷島嶼。 十三年,調陝防武毅軍馬步二十二營,赴山東、江南沿海適中之地駐防日本。 時台灣告警,李宗羲以蘇、松之門戶,吳淞為要,長江之關鍵,江陰為先,而鎮江府屬之焦山、象山,對岸之天都廟,江寧府屬之烏龍山,省城外之下關,均為扼要。 以大木方石為基,搗三合土,築砲台砲門,護以鐵柱鐵板,空其下以藏砲兵。 先築烏龍山砲台十六座,以次江陰、天都廟、象山、焦山、下關各築明暗砲台,置巨砲。 北岸之沙州圩、吳淞口,及江陰北岸之劉聞沙,亦一律增建砲台,以嚴防務。 第6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6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