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之間存在的種種對比是動人心魄的,不僅動人心魄,而且意味深長。 畢卡索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他採用二十世紀的藝術的許多新手法創作,僅憑幾個人物便傳達出整座城市被飛機轟炸的效果,他的那些人物形象固然在想象上說得過去,但從解剖學的觀點看,是講不通的,因此與其說是現實主義,倒不如說是象徵主義。 十九世紀早期,戈雅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溶于一爐,他那幅描繪槍決犯人的畫卷看上去像現場即興勾勒的素描,其實集中了一系列對比強烈、高度概括的素材,意在喚起我們的感情。 在卡洛從事創作的時期,藝術講究平衡對稱,他的作品因此有幾分像巴哈的賦格,情感上具有令人心碎的悲倫力量,但在理智和美學上則顯得超然獨立。 卡洛生活在權力集中的時代,戈雅生活在激情和叛逆的時代,畢卡索生活在什麼時代?我們可否將其稱之為分崩離析、正在解體的時代? 歐陽昱 譯 我與繪畫的緣分 [英國] 丘吉爾 1874—1965 年至四十而從未握過畫筆,老把繪畫視為神秘莫測之事,然後突然發現自己投身到了一個顏料、調色板和畫布的新奇興趣中去了,並且成績還不怎麼叫人喪氣——這可真是個奇異而又大開眼界的體驗。 我很希望別人也能分享到它。 為了得到真正的快樂,避免煩惱和腦力的過度緊張,我們都應該有一些嗜好。 它們必須都很實在,其中最好最簡易的莫過于寫生畫畫了。 這樣的嗜好在一個最苦悶的時期搭救了我。 1915 年 5 月末,我離開了海軍部,可我仍是內閣和軍事委員會的一個成員。 在這個職位上,我什麼都知道,卻什麼都不能幹。 我有一些我與繪畫的緣分熾烈的信念,卻無力去把它們付諸實現。 那時候,我全身的每根神經都熱切地想行動,而我卻只能被迫賦閒。 爾後,一個禮拜天,在鄉村裡,孩子們的顏料盒來幫我忙了。 我用他們那些玩具水彩顏料稍一嘗試,便促使我第二天上午去買了一整套油畫器具。 下一步我真的動手了。 調色板上閃爍着一攤攤顏料;一張嶄新的白白的畫布擺在我的面前;那支沒蘸色的畫筆重如千斤,性命攸關,懸在空中無從落下。 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畫筆蘸真正一點點藍顏料,然後戰戰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畫布上畫了大約像一顆小豆子那麼大的一筆。 恰恰那時候只聽見車道上駛來了一輛汽車,而且車裡走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著名肖像畫家約翰・賴弗瑞爵士的才氣橫溢的太太。 「畫畫!不過你還在猶豫什麼喲!給我一支筆,要大的。 」畫筆撲通一聲浸進松節油,繼而扔進藍色和白色顏料中,在我那塊調色板上瘋狂地攪拌了起來,然後在嚇得簌簌直抖的畫布上肆恣汪洋地塗了好幾筆藍顏色。 緊箍咒被打破了。 我那病態的拘束煙消雲散了。 我抓起一支最大的畫筆,雄赳赳氣昂昂地朝我的犧牲品撲了過去。 自那以後,我再也不怕畫布了。 這個大膽妄為的開端是繪畫藝術極重要的一個部分。 我們不要野心太大。 我們並不希冀傳世之作。 能夠在一盒顏料中其樂陶陶,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而要這樣,大膽則是唯一的門券。 我不想說水彩顏料的壞話。 可是實在沒有比油畫顏料更好的材料了。 首先,你能比較容易地修改錯誤。 調色刀只消一下子就能把一上午的心血從畫布上「鏟」除乾淨;對錶現過去的印象來說,畫布反而來得更好。 其次,你可以從各種途徑達到自己的目的。 假如開始時你採用適中的色調來進行一次適度的集中佈局,爾後心血來潮時,你也可以大刀闊斧,盡情發揮。 最後,顏色調弄起來真是太妙了。 假如你高興,可以把顏料一層一層地加上去,你可以改變計划去適應時間和天氣的要求。 把你所見的景象跟畫面作一番比較,簡直令人着迷。 假如你還沒有那麼幹過的話,在你歸天以前——不妨試一試。 當一個人開始慢慢地不感到選擇適當的顏色、用適當的手法把它們畫到適當的位置上去是一種困難時,我們便面臨更廣泛的思考了。 人們會驚訝地發現在自然景色中還有那麼多以前從未注意到的東西。 每當走路乘車時,附加了一個新目的,那可真是新鮮有趣之極。 山丘的側面有那麼豐富的色彩, 在陰影處和陽光下色彩迥然不同;水塘裡閃爍着如此耀眼奪目的反光,光波在一層一層地淡下去;表面和邊緣那種鍍金鑲銀般的光亮真是美不勝收。 我一邊散步,一邊留心着葉子的色澤和特徵,山巒那迷夢一樣的紫色,冬天的枝我與繪畫的緣分干的絶妙的邊線以及遙遠的地平綫的暗白色的剪影,那時候;我便本能地意識到了自己。 我活了四十多歲,除了用普通的眼光,從未留心過這一切。 好比一個人看著一群人,只會說「人可真多啊!」一樣。 我以為,這種對自然景色觀察能力的提高,便是我從學畫中得來的最大樂趣之一。 假如你觀察得精細入微,並把你所見的情景相當如實地描繪出來,結果畫布上的景象就會驚人地逼真。 嗣後,美術館便出現了一種新鮮的——至少對我如此——極其實際的興趣。 你看見了昨天阻礙過你的難點,而且你看見這個難點被一個繪畫大師那麼輕而易舉地就解決了。 你會用一種剖析的理解的眼光來欣賞一幅藝術傑作。 第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外國散文》
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