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驚心動魄地想起了三北防護林的現在和將來。 左公柳的興衰,不是恍若眼前嗎? 左宗棠之後,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于中國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主張「要造全國大規模的森林」。 可惜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也要為社會、歷史種種條件所限制,孫中山先生的造林如同他熱衷的修鐵路一樣,只能託付後人勉力為之了。 三北地區近8000公里的風沙線上,如今已建設了15年的防護林體系,可以說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先人的眼光、歷史的重託。 其蔚為壯觀已經不是左公柳可以同日而語的了。 然而,它所面臨的困擾卻與當年彷彿。 西北苦,甲天下,至今猶是。 風沙沿線的人民因為三北防護林所奉獻的人力與熱情還能維持多久?建國45年來汗水澆灌的林場普遍蕭條,有的已到了無法維持的程度,那麼三北防護林更艱難的三期及以後的工程又如何去完成? 與此同時,局部生態環境的改善並沒有改變整體惡化的態勢,中國每年沙漠化土地的速度與面積仍然高居世界領先地位。 一個偉大的工程,開頭難,堅持下去更難,使之成為真正的綠色長城,庇蔭半壁河山之日,那真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 西行路上,能不教人感慨萬千? 當我登上嘉峪關,遠眺祁連山雪,西望大漠戈壁時,忽然覺得殘片似的歷史有了空曠感,今日的荒涼既與歷史的也和未來的荒涼連接着,人世間興興衰衰多少事,惟有這大漠依舊、戈壁依舊;高大的衰朽了,細小的倖存了;人的創造如此艱難,人的破壞力如此巨大;誰來拯救人類呢? 左宗棠的西行之路自然也是百感交集的。 在他之前30年,林則徐蒙受不白之冤于1842年被充軍伊犁,途經蘭州,甘肅布政史程德潤設宴為其洗塵。 如今左宗棠正奔走在林則徐的放逐之路上。 大戈壁原本就是大悲愴。 它埋沒了多少?它掩蓋着什麼?哪裡是林則徐的腳印? 嘉峪關上,當左宗棠面對祁連山皚皚積雪吟哦林則徐在嘉峪關寫的《出嘉峪關感賦》時,左右隨從無不為其詩其聲而掩泣—— 嚴關百尺界天西, 萬里徵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 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 迴首隻見一丸泥。 吟罷低眉,黃風四起,左宗棠老淚橫流:「出關!」 ·197· 晉祠梁衡 梁衡1946~,山西霍縣人,作家。 著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問路》、《梁衡散文選》,章回體知識性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等。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瓮。 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懸。 山腳有泉水湧出,就是有名的晉水。 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着百餘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 綠水碧波繞迴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為唐國諸侯。 」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 《史記》稱此為「剪桐封弟」。 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 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為晉國。 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瓮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為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裡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 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鬱,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 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裡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 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 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于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乾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 其餘水邊殿外的松、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 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 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托天,不一而足。 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裡的水,多、清、靜、柔。 在園內信步,那裡一泓深潭,這裡一條小渠。 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綫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 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裡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珮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于亭後。 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絶。 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 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著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絶。 當年李白至此,曾讚歎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 」你沿著水去賞那亭台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裡保存着我國古建築的「三絶」。 第15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