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了無桂花的滿覺隴,又去無梅花的羅浮山。 據說羅浮山所種乃夏梅,是一種珍奇植物。 我于梅花見得更少,簡直無從想像。 然而百畝羅浮山風景清幽,樓台亭榭十分雅緻,已令人不忍遽去。 建築名字都和月亮有關,如伴月樓、掬月亭等。 想必這裡是賞月的好所在。 若是月下有梅,梅前有酒,更是何異神仙!一個小院落裡有一石碑,大書「天緣」二字。 兩字發人深省,這能賞景物之極致的天緣,不知能有幾人得到。 我就既未見梅,也未見桂。 春來九曲十八澗開得漫山遍谷的杜鵑花,也只能在《志摩日記》中觀賞了。 然而西湖的正氣和才情是四時不變的。 這次見張蒼水墓,那「友于師岳」的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蘇堤盡頭的蘇東坡紀念館,陳列物雖不多,卻繫住了遊人的仰慕。 還有一個風情萬種的西湖,陰晴雨雪都不會令人失望。 幾次來杭泛舟湖上,次次覺有新意。 這次在三潭印月,見遊人摩肩接踵,甚無意趣。 匆匆走過,下得船來,腳下是碧沉沉的水,頭上是藍湛湛的天,微雲一抹,遠山如黛,天地忽然一寬,「西湖原來很大」,我說。 聽著船邊輕柔的水聲,想西湖和昆明湖有許多相似之外。 前者有孤山,後者有萬壽山;孤山上有石亭,萬壽山上有銅亭。 本來修建頤和園便是以江南景色為樣本的,十七孔橋大概也受到三潭印月孔中見月的啟發吧。 秋日的陽光還有些灼人,照在水面上,只見一排排光波從槳的左右流過去,然後落進了湖底。 到阮公墩轉了一圈,那是經徐志摩品定為精品的,這次發現它紮彩樓,建戲台,傳染上了許多景點的流行病,成了個扭扭捏捏的假古董。 心裡卻也無甚感傷。 還是在碧波上滑行,逍遙了一陣子。 天色漸晚,湖面起了風,船身有些搖擺。 水波高高低低,一個接一個,似乎是從水底翻湧起來,不僅是水面的活動。 「西湖原來很深」,我又說。 陽光漸漸集中到西邊,成為絢麗的晚霞。 晚霞映進水面,又透出水波,好像無數層錦緞在抖動。 漸漸地,暮色從遠處圍攏來,推着我們到了岸邊。 坐在岩邊的石椅上,望着天,望着水,輕輕說了一聲:「西湖別來無恙!」 三生石在這裡 因為很喜歡三生石這美麗的傳說,曾把它寫進一篇小說,並以之為篇名,卻沒有想到,世上真有這塊大石頭。 我們先是從導遊書《靈隱軼話》中看到,便去尋找。 問了好幾個人,都說沒有聽過,後來問到一位老者,得他指點,才走上正確的尋石之路。 從下天竺進靈隱邊門,就是飛來峰東側。 從山腳到山頂,樹木森然,不見遊人,只有守門人在大聲說話。 和西側的喧囂大是不同。 我們循石階上山,輕風拂過,樹葉沙沙作響。 轉兩個彎,見有人在地上揀毛栗子。 問三生石在何處,答道茶地邊上就是。 再往上走不遠,果然見一片茶地。 山坡上翠竹千竿,山坳盡處突出一塊大石。 我們快步走近,心上一分是驚,二分是喜,似是猛然間見到了故人。 這石約有三人高,橫有七八尺,輪廓粗獷,顯得端凝厚重,不是玲瓏剔透一流。 石色灰白與黝黑雜陳,孔隙裡生有小植物,有的橫生,有的下垂,成為大石的好裝飾。 向茶地的一面赫然寫着一篇文字,題目是唐圓澤和尚三生石跡,記載了圓澤和士人李源轉世不昧的友誼。 是嘉興金庭芬于1913年所刻。 據說圓澤和尚圓寂前,和李源相約,十三年後在此石邊相會。 李源如約前來,見一牧童騎在牛背上,歌詩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須論。 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 」詩意頗悠遠,不知何人所作。 石上所刻以及《辭海》所載,與我所記有個別字不同。 我們從邊上轉過去,才看清這大石其實是三塊相連。 當中一塊背面寫着「三生石」三個大字,筆峰纖細,和大石以及大石般的友誼殊不相稱。 然而總算有這石頭附會這傳說,讓把假事當真的痴子們可以煞有介事地尋上一番,感慨一番。 這石頭又正好三塊相連,以副三生之數,實在難得。 從古到今,生死和愛情是藝術的永恆主題,其實友誼也是歌詠不盡的。 讀《中國哲學史新編》第六冊,得見譚嗣同對朋友的解釋,他以為,五倫中「於人生最無弊而有益」的,就是朋友。 他認為朋友的關係能「不失自主之權」,「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節 宣惟意。 」我想,就廣義的朋友而言確是如此,最深層的朋友關係則貴在知心,也就是精神上的理解。 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 世間得一知我者,也就不虛此一生了。 伯牙碎子期妙解之琴,漸離繼荊軻未竟之志,友情的深重高昂,又何遜于羅米歐與朱麗葉呢! 石側有石階上山。 上山的路,還很長。 我們走到三生石上,見三石一塊接着一塊,如波浪前湧,到茶地邊忽然止住。 茶地下面遠處有村舍,牧童大概就是從那裡來了。 坐在石邊休息片刻,已經很滿意,不想再高攀了。 下山出邊門時,守門人問,「找到了?」「找到了」。 我們答。 訪得了三生石,實為這次到杭州的一大收穫。 回京後便留心有關三生石的吟詠、故事。 《太平廣記》記載有李源和武十三郎轉世相識之情,似乎是一種斷袖之癖。 未提到三生石。 傳說總是在傳說中不斷完善的。 第12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現代散文(風景遊記篇)》
第1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