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華夷莫辨——分不清民族界限。 46恩仇之說——清貴族統治者當時製造了一種「理論」,說他們的天下是從農民軍手中奪來的,他們打敗農民軍、為崇禎帝舉行葬禮,主是為明臣雪恥報仇,對明有恩見多爾袞《致明閣部史可法書》。 郎廷佐在引誘張煌言投降的書信中,也重複了此種謬論。 47遼事——女真族統治者努爾哈赤于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稱帝以後,開始不斷侵犯明朝的遼東邊境,至崇禎以後,清人更連年大舉進犯,史稱為「遼事」。 48催科——催徵賦稅。 科,征稅的條令。 49明末,軍隊因餉缺,常常嘩變,有的即參加農民起義軍。 「盜賊」是作者站在封建士大夫立場,對起義群眾的污衊稱呼。 50指崇禎年間各地的農民起義。 51京華失守——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取北京。 京華,京城。 52屬國——明於女真族住地今遼寧省東北和吉林一帶設建州衛以統轄之,故稱之為「屬國」。 53故物——指明朝的天下。 54吐蕃博bó、回紇合hé——唐代的兩個少數民族。 吐蕃,即今西藏藏話;回紇,即今新疆維吾爾族。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祿山、史思明叛亂,攻陷洛陽、長安,肅宗至德元年756回紇可汗、吐蕃贊普相繼遣使表示,願意出兵幫助平亂。 不信順紇派來援軍,協助唐軍討平了叛亂。 55收漁人之利——古代寓言:有蚌正張開兩殻曬太陽,飛來一隻鷸預yù,水鳥名啄它的肉,蚌即合殻鉗着鷸嘴,彼此都不肯相舍,終於被漁人一齊捉了去。 見《戰國策.燕策》。 這個故事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卻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這裡是指清人乘明朝統治階級與農民軍互相鬥爭的機會,奪取了明朝黃河以北的領土。 56封豕——大豬。 長蛇、封豕都很貪婪,故用以比譬貪得無厭的清統治者。 57蜂蠆chài——胡蜂和蝎子。 都是毒蟲。 58憬然——覺悟的樣子。 59以——由於。 溫潤——指語氣溫和。 60憒憒者——胡塗蟲。 憒憒,昏惑貌。 61聊——姑且。 62適——正。 見——同「現」,表現,顯得。 不廣——胸襟狹窄。 63這句說:你寫來了這封荒謬的勸降信,如果我殺了來使,燒了信件,對你不加理睬,反而顯得我胸襟不廣,因此我沒有這樣做。 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 崇禎十五年1642舉人。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在北京的明政權被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所部推翻。 後清軍擊敗李自成,攻陷北京,於是長驅直下,于1645年攻陷杭州。 這時張煌言即與同鄉進士錢肅樂等,奉魯王朱以海監國于紹興,領導浙江人與清軍展開鬥爭。 次年紹興失守,魯王走舟山,張煌言便加入張名振部協力抗清。 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張名振病死,張煌言便獨自領導這支義軍與閩海鄭成功、西南李定國等共同負起抗清責任,一度取得重大勝利。 1662年西南抗清政權失敗,永曆帝朱由榔被執死難、李定國病死;鄭成功和魯王也在這年先後去世。 張煌言見大勢已去,遂於1664年將餘部遣散,匿居南田的懸嶴島在今浙江省象山縣南,不久被俘,在杭州從容就義。 遺著有《張蒼水集》,內容多是慷慨激昂的詩文,反映了當時抗清鬥爭的艱苦和他折誓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這封信是作者在1659年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寫給郎廷佐的。 郎廷佐是明廣寧今遼寧省北鎮縣人,隨父降清後歷任江西巡撫、江南江西總督、福建總督等職。 1659年,朗廷佐任江南江西總督,鎮守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 時鄭成功與張煌言合兵,大舉入江,成功以主力圍攻江寧;張煌言率別部攻取蕪湖,一時大江南北紛起響應,共下四府三州二十四縣。 後因鄭成功指揮判斷錯誤,中了郎廷佐偽降緩兵之計,被清軍擊敗,撤師入海。 張煌言被截于蕪湖,孤立無援。 郎廷佐等乘機致書誘降。 張煌言便寫了這封回信,義正詞嚴地加以拒絶。 在這封信裡,作者一開始即以越王勾踐、蘇武自勉,表明不顧任何艱難困苦,決心抗清到底。 接着分析形勢,指出清政權四面受敵,正是復興明朝的大好時機。 最後,嚴詞斥責郎廷佐喪心病狂、為虎作倀,竟不以事敵為恥,告誡他迷途知返,即時悔悟;同時駁斥了郎廷佐等所謂農民軍是共同仇敵,而清統治者卻是恩人的謬論,顯示出作者對待當時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所持的態度,遠較同時代人史可法等人為正確。 (史可法在《復多爾袞書》中承認農民軍是共同敵人,要求與清政權「合師進討」。 ) 復吳用修.明黃汝亨 懷足下意非楮墨可了[1],彼此窮愁,亦復默會[2],姑與足下陳說兩境: 泉聲咽石,月色當戶;修竹千竿,芭蕉一片。 或探名理,時對佳客。 清曠則弟蓄嵇、阮[3],飛揚則奴隷原、嘗[4]。 蕭然四壁,傲睨千古。 此一境也。 採薇頗艱[5],闢纑不易[6]。 內窘中饋之奉[7],外虛北海之尊[8],更復好義,先人守雌去道[9]。 食指如林[10],多口若棘,風雅之趣既減,往來之禮務苛。 此又一境也。 兩境迭進,終歸擾擾。 半是阿堵小賊[11],坐困英雄耳。 吾與足下俱不免,故敢及之,此未可示俗客也。 註釋: [1]楮墨:紙墨。 [2]默會:暗自領會。 [3]嵇、阮:嵇康、阮藉。 有竹林名士之稱。 [4]原、嘗:平原君、孟嘗君。 以養士著稱。 [5]採薇: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居首陽山,採薇而食。 此指隱居生活。 第5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