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設太陽當正午實行距春分前三十度為二宮初度,乃以辛點太陽當午正,則春分壬點在午正之東,申為秋分,醜為冬至,乙子醜為過極至經圈,其子甲卯本時黃平象限亦在午正之東。 法用辛戊壬正弧三角形,有戊直角,有壬角黃赤交角,有壬辛黃道弧三十度。 求得壬戊赤道弧,亦為二十七度五十四分一十秒。 乃與赤道全周相減,得十一宮二度五分五十秒,為本時春分距午後赤道度。 變時得二十二時八分二十三秒,即本時春分距午時分也。 又求得辛戊弧亦為十一度二十九分三十三秒,為太陽距赤道南緯度,並求得壬辛戊角亦為六十九度二十二分五十一秒,為本時黃道赤經交角。 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此形有辰直角,有辛角,以甲戊赤道距天頂與辛戊黃赤距度相加,得甲辛弧太陽距天頂五十一度二十四分三十三秒。 乃以半徑為一率,辛角之餘弦為二率,甲辛弧之正切為三率,求得四率,為黃平象限距午之正切,檢表得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即辛辰弧黃平象限距午正之黃道度。 與辛點二宮初度相加,得辰點二宮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即本時黃平象限之經度也。 又以半徑為一率,辛角之正弦為二率,甲辛弧之正弦為三率,求得四率,為甲辰弧黃平象限距天頂之正弦,檢餘弦表得四十二度五十九分一秒,即卯辰弧本時限距地高之度也。 一率半徑 二率辛角餘弦 三率甲辛弧正切 四率辛辰弧正切 一率半徑 二率辛角正弦 三率甲辛弧正弦 四率甲辰弧正弧 又設太陽當午正實行距秋分後三十度為十宮初度,乃以辛點太陽當午正,則申點秋分在午正後,而春分必在午正前,未為夏至,子乙未為過極至經圈,其子甲卯本時黃平象限在午正之西。 求法仍用辛戊申正弧三角形,此形邊角之度與前圖之辛戊壬形同,惟申戊弧所變之一時五十一分三十七秒,乃秋分距午後之時分,是以加赤道半周之十二時,得十三時五十一分三十七秒,始為本時春分距午時分也。 次用辛辰甲正弧三角形,此形邊與角之度亦與前圖之辛辰甲形同,惟因辰點在辛點之西,是以十宮初度內減辛辰弧二十三度四十八分四十秒,得九宮六度十一分二十秒,即本時黃平象限之經度。 其辰卯弧限距地高四十二度五十九分一秒,亦與前數相同也。 由此則逐度皆以距春、秋分前後各相對之度推之,其求午正太陽距天頂之加減,則以緯南、緯北而分。 求黃平象限宮度之加減,則以冬至、夏至為斷。 蓋冬至過午西,黃平象限恆在午正之東,夏至過午西,黃平象限恆在午正之西,此加減所由定也。 今設太陽黃道經度三宮十六度四十四分,用時為戌正二刻八分十九秒,求春分距午時分及黃平象限宮度、限距地平高度。 如申辛壬癸為黃道,交地平於寅,壬為春分,醜為夏至,申為秋分,子乙醜亥為過二極二至經圈。 乃自黃極子點過天頂甲點作子甲卯黃道經圈,其黃道適中之辰點,乃在午正之西。 今太陽在春分後之未點,當赤道之午點,自子正計之,即用時之時刻。 先用未午壬正弧三角形求壬午弧,此形午為直角,有壬角黃赤交角二十三度二十九分,有壬未弧太陽距春分後黃道度十六度四十四分,求得壬午弧十五度二十四分五十八秒,為太陽距春分後赤道度。 變時得一小時一分四十秒,與午點用時相加,得二十一小時三十九分五十九秒,為壬點春分距子正後之時分。 內減十二時,得九小時三十九分五十九秒,即壬戊弧本時春分距午時分。 次用甲戊辛正弧三角形,因壬戊春分距午後之度已過象限,故用申戊辛正弧形。 求辛角及辛戊、辛申二弧。 此形戊為直角,有申角黃赤交角,有申戊弧秋分距午前時分所變之赤道度三十五度零十五秒,求得戊辛弧十三度五十九分四十秒,為本時正午之黃赤距度。 求得申辛戊角七十度五十六分五十八秒,為黃道交子午圈角,即黃道赤經交角。 與甲辛辰角為對角,其度等。 求得申辛弧三十七度二十一分五十秒,為秋分距午正前黃道度。 與申點秋分九宮相減,得七宮二十二度三十八分一十秒,即辛點正午黃道經度。 次用甲辰辛正弧三角形求辛辰、甲辰二弧,此形辰為直角,有辛角黃道赤經交角。 以甲戊弧京師赤道距天頂三十九度五十五分,內減辛戊正午黃赤距度,得甲辛弧二十五度五十五分二十秒,為本時正午黃道距天頂度,求得辛辰弧九度零五十三秒,為黃平象限距午西之黃道度。 與辛點正午黃道經度相減,得辰點七宮十三度三十七分十七秒,即本時黃平象限之經度,並求得甲辰弧二十四度二十四分二十四秒,為黃平象限距天頂之度。 與甲卯象限相減,得辰卯弧六十五度三十五分三十六秒,為本時黃平象限距地平之高度,即當辰寅卯角之度也。 求距限差 距限差者,乃月距黃平象限之差度也。 蓋舊法月距限以九十度為率,因黃道麗天,其向隨時不同,而出於地平之上者,恆為半周,其適中之點,距地平東西皆九十度。 故以九十度之限,以察月在地平之上下,若月距限逾九十度者,為在地平下,遂不入算,然此以黃道為立算之端也。 顧白道與黃道斜交,月行白道,不無距黃道南北之緯度。 緯南者早入遲出,月當地平時,其距黃平象限不及九十度;緯北者早出遲入,月當地平時,其距黃平象限已過九十度;是則九十度之率未足為據也。 於是立法以求其差,猶五星伏見距日限度有距日加減差之義也。 其法以限距地平之高及月距黃道之緯,依正弧三角形法求之。 蓋黃道之勢,隨天左旋,其升降正斜,時時不同。 正升正降者,京師限距地高至七十三度餘,高度大,則月緯所當之距限差轉小;斜升斜降者,京師限距地高只二十六度餘,高度小,則月緯所當之距限差轉大。 若值月緯最大,其差可至十度有奇,此距限差之不可不立也。 故依京師黃平象限距地平高度,逐度求其太陰黃道實緯度所當距限差以立表。 設京師限距地平高度三十四度,太陰距黃道實緯度南北各五度,求距限差。 如圖甲為天頂,乙丙為地平,丁為黃極,甲丁乙丙為黃道經圈,戊己庚為黃道,交地平於己點,其戊點即黃平象限。 戊丙為限距地高三十四度,與甲丁黃極距天頂之度等,而當戊己丙角與乙己庚角為對角,其度亦等。 如月恰在正交或中交,合於黃道之己點,正當地平,則戊己為月距限九十度,若過九十度,自必在地平之下。 今設月在黃道南五度,則辛壬癸為黃道距等圈,月在地平時為壬點,當於黃道之卯,其戊卯月距限乃不及九十度。 又設月距黃道北五度,則子醜寅為黃道距等圈,月在地平時為醜點,當於黃道之辰,其戊辰月距限乃已過九十度,故必求其差數以加減之。 法用己卯壬正弧三角形求己卯弧,此形有卯直角,有己角,當限距地高,有卯壬弧月距黃道緯度。 乃以己角之正切為一率,半徑為二率,卯壬弧之正切為三率,求得四率,為距限差度之正弦,檢表得七度四十二分,即己卯弧為所求之距限差,而與己辰弧之度分等,蓋己辰醜正弧三角形與己卯壬形同用己角,而辰醜弧月距黃道緯度,亦與卯壬等是兩正弧形為相等形,故所得之己卯弧必與己辰弧相等無疑矣。 既得己卯距限差,與戊己九十度相減,得八十二度十八分,即戊卯距限,而與距等圈辛壬之度相應,為月在緯南之地平限度。 以己辰距限差與戊己九十度相加,得九十七度四十二分,即戊辰距限,而與距等圈子醜之度相應,為月在緯北之地平限度也。 一率己角正切 二率半徑 三率卯壬弧正切 四率己卯弧正弦 圖形尚無資料 求黃經高弧交角及月距天頂 第19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寫心網 writesprite.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清史稿 上》
第1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