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註譯 - 154 / 244
哲學類 / 莊子 / 本書目錄
  

莊子註譯

第154頁 / 共244頁。

 大小:

 第154頁

朗讀:

孔子問:「這說的是什麼意思呢?」老聃說:「你心中困惑而不能理解,嘴巴封閉而不能談論,還是讓我為你說個大概。最為陰冷的陰氣是那麼肅肅寒冷,最為灼熱的陽氣是那麼赫赫炎熱,肅肅的陰氣出自蒼天,赫赫的陽氣發自大地;陰陽二氣相互交通融合因而產生萬物,有時候還會成為萬物的綱紀卻不會顯現出具體的形體。消逝、生長、滿盈、虛空、時而晦暗時而顯明,一天天地改變一月月地演化,每天都有所作為,卻不能看到它造就萬物、推演變化的功績。生長有它萌發的初始階段,死亡也有它消退敗亡的歸向,但是開始和終了相互迴圈沒有開端也沒有誰能夠知道它們變化的窮盡。倘若不是這樣,那麼誰又能是萬物的本源!」
孔子說:「請問游心于宇宙之初、萬物之始的情況。」老聃回答:「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是‘至美’、‘至樂’了,體察到‘至美’也就是遨遊于‘至樂’,這就叫做‘至人’。孔子說:“我希望能聽到那樣的方法。」老聃說:「食草的獸類不擔憂更換生活的草澤,水生的蟲豸不害怕改變生活的水域,這是因為只進行了小小的變化而沒有失去慣常的生活環境,這樣喜怒哀樂的各種情緒就不會進入到內心。普天之下,莫不是萬物共同生息的環境。獲得這共同生活的環境而又混同其間,那麼人的四肢以及眾多的軀體都將最終變成塵垢,而死亡、生存終結、開始也將像晝夜更替一樣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擾亂它,更何況去介意那些得失禍福呢!捨棄得失禍福之類附屬於己的東西就像丟棄泥土一樣,懂得自身遠比這些附屬於自己的東西更為珍貴,珍貴在於我自身而不因外在變化而喪失。況且宇宙間的千變萬化從來就沒有過終極,怎麼值得使內心憂患!已經體察大道的人便能通曉這個道理。」
孔子說:「先生的德行合於天地,仍然借助於至理真言來修養心性,古時候的君子,又有誰能夠免於這樣做呢?」老聃說:「不是這樣的。水激湧而出,不借助于人力方才自然。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對於德行,無須加以培養萬物也不會脫離他的影響,就像天自然地高,地自然地厚,太陽與月亮自然光明,又哪里用得著修養呢!」


  
孔子從老聃那兒走出,把見到老聃的情況告訴給了顏回,說:「我對於大道,就好像甕中的小飛蟲對於甕外的廣闊天地啊!不是老聃的啟迪揭開了我的蒙昧,我不知道天地之大那是完完全全的了。」

【原文】
莊子見魯哀公(1)。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為先生方者(2)」。莊子曰:「魯少儒。」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3),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冠者(4),知天時;履句屨者(5),知地形;緩佩玦者(6),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為其服也;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為不然(7),何不號于國中曰(8):‘無此道而為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9)。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耳(10),可謂多乎?」


  
【譯文】
莊子拜見魯哀公。魯哀公說:「魯國多儒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學的人。」莊子說:「魯國很少儒士。」魯哀公說:「全魯國的人都穿著儒士的服裝,怎麼說儒士很少呢?」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