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頁
低賤然而不可不聽任的,是萬物;卑微然而不可不隨順的,是百姓;不顯眼然而不可不去做的,是事情;不周全然而不可不陳述的,是可供效法的言論;距離遙遠但又不可不恪守的,是道義;親近然而不可不擴展的,是仁愛;細末的小節不可不累積的,是禮儀;順依其性然而不可不尊崇的,是德;本於一氣然而不可不變化的,是道;神妙莫測然而不可不順應的,是自然。所以聖人觀察自然的神妙卻不去幫助,成就了無暇的修養卻不受拘束,行動出於道卻不是事先有所考慮,符合仁的要求卻並不有所依賴,接近了道義卻不積不留,應合禮儀卻不回避,接觸瑣事卻不推遲,同於法度而不肆行妄為,依靠百姓而不隨意役使,遵循事物變化的規律而不輕率離棄。萬事萬物均不可強為,但又不可不為。不明白自然的演變和規律,也就不會具備純正的修養;不通曉道的人,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辦成。不通曉道的人,可悲啊!
什麼叫做道?有天道,有人道。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卻處於崇高地位的,這就是天道,事必躬親有所作為而積勞累苦的,這就是人道。君王就是天道,臣下就是人道。天道跟人道比較,相差實在太遠,不能不細加體察。
外篇 天地第十二
天 地
【題解】
「天」和「地」在莊子哲學體系中乃是元氣之所生,萬物之所祖,一高遠在上,一濁重在下,故而以「天地」開篇。本篇的主旨仍在於闡述無為而治的主張,跟《在宥》的主旨大體相同,表述的是莊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體分成十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至「無心得而鬼神服」,闡述無為而治的思想基於「道」。事物是同一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自然的,因此治理天下就應當是無為的。這一部分是全篇的中心所在。第二部分至「大小,長短,脩遠」,通過「夫子」之口,闡明大道深奧玄妙的含義,並借此指出居於統治地位的人要得無為而治就得通曉大道。第三部分至「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寫一寓言小故事,說明無為才能求得大道。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賊也」,通過隱士許由之口,說明聰慧和才智以及一切人為的作法都不足以治天下,並直接指出「治」的危害就是亂的先導。第五部分至「退已」,說明統治者也要隨遇而安,不要留下什麼蹤跡。第六部分至「俋俋乎耕而不顧」,對比無為和有為,說明有為而治必然留下禍患。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順」,論述宇宙萬物的產生,寓指無為而治就是返歸本真。第八部分至「是之謂入於天」,指出治世者必當「忘己」。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指出從政的要領是縱任民心,促進自我教化,而有為之治不過是螳臂擋車,自處高危。第十部分至「予與汝何足以識之哉」,借種菜老人之口反對機巧之事和機巧之心,拒絕社會的進步,提倡素樸和返歸本真。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謂混冥」,分別描述了「聖治」、「德人」和「神人」。第十二部分至「事而無傳」,進一步稱譽所謂盛德時代的無為而治。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借「忠臣」、「孝子」作譬,哀歎世人的愚昧和迷惑。餘下為第十四部分,指出追逐功名利祿和聲色,貌似有所得,其實是為自己設下了繩索,無論「得」和「失」都喪失了人的真性。
【原文】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①;萬物雖多,其治一也②;人卒雖眾③,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於天④,故曰,玄古之君天下⑤,無為也,天德而已矣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