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文學史 - 142 / 471
文學史類 / 馬黃 / 本書目錄
  

中國文學史

第142頁 / 共471頁。

 大小:

 第142頁

朗讀:

唐代文學的繁榮,也是文學本身不断發展的結果。從先秦到漢魏六朝,文學經歷了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詩歌、散文、小說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遺產。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光輝傳統的建立和發展,不同思想傾向的表現,不同題材領域的開拓,不同文體特徵的探索,以及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手法技巧的革新,都為唐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鑒的財富,同時,也留下了不少深刻的教訓。這些都是唐代文學繁榮的必要條件。但是,更值得重視的是唐代作家對文學遺產改採取的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態度。隋及初唐時期,齊梁形式主義詩風雖然還占統治地位,但初唐四傑已開始對它表示反對,到了陳子昂,更大力掃蕩齊梁詩風,標榜「風雅比興」、「漢魏風骨」的傳統,在復古之中實現革新。李白繼承着陳子昂的革新精神,一面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一面又學習楚辭和樂府,創造了獨特的浪漫主義的詩風,完成詩歌革新的使命。到了杜甫,更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明確提出「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的主張,既有批判,又有繼承,既注意內容精神,又注意聲律形式。正因為如此,他的現實主義的詩歌才能夠「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負起了繼往開來的任務。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理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詩歌的現實主義的傳統。在散文方面,韓愈一方面指責六朝文風:「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亂雜而無章」,但是他並不全廢駢儷,而且他的「陳言務去」的主張,也受南朝文人「辭必窮力而追新」的啟發。這些唐代傑出作家在對待遺產上,都體現了一種既批判又繼承的共同精神。雖然他們批判的標準、繼承的目的和我們顯然不同,但是這種既不拜倒在古人腳下,又能虛心向古人學習的精神,使他們借鑒而不流于摹仿,繼承而又能有所創造。這是非常值得珍貴的。

唐代的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太宗、玄宗的詩曾為某些文人所稱讚。武后宴集群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御賜錦袍;王維死後,代宗曾關心他詩集的編纂工作;宣宗並曾寫詩悼念白居易,這對倡導作詩風氣,提高詩人聲譽,是頗有作用的。我們知道,唐代特重進士之科,故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摭言》)的諺語。在進士科考試中,詩歌是重要內容之一,所謂「丹霄路在五言中」。這種制度對一般文人普遍重視詩歌技巧的訓練及詩歌形式的掌握,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唐代人民群眾愛好詩歌成為普遍風氣。《全唐詩》中收錄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宮人、歌妓,以及無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到詩歌在唐代的確不是少數文人的專利品。唐代小說不少引用詩歌,變文和其他通俗文學大量應用五言、七言詩歌作唱詞,都說明群眾對詩的喜愛。高適、王昌齡、王之渙在旗亭聽歌妓唱詩的故事,以及白居易的詩傳誦于「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的事實,更可以想見著名詩人作品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盛況。這種詩歌和群眾之間的親密關係,是過去的詩人所無法想象的。這固然是唐詩繁榮的結果,但反過來對詩歌創作也是一種促進的力量。

上面是隋唐五代文學(主要是唐詩)所以繁榮的一般原因。但是,隋唐五代文學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特色。



隋文帝統一全國,結束了漢末以來四百年的分裂混亂局面,社會一度出現繁榮的景象。到了隋煬帝繼位,卻窮奢極欲,又多次發動侵略戰爭,嚴重地破壞社會生產力,不數年便弄得經濟雕敝,民怨沸騰,隋王朝也就在四面八方的人民起義中滅亡了。


  
隋朝前後只統治三十多年,作家大半是南北朝舊人,受南朝文風影響極深,加上隋煬帝大力提倡梁陳宮體,因此浮艷淫靡文風仍然氾濫文壇。但是,由於隋初國勢增強,對外戰爭取得一定勝利,隋文帝又曾提倡改革文風,隋初的一些詩歌,尤其是邊塞詩歌中也曾出現了一些比較清新剛健的作品。這又表明隋代文風開始向唐代過渡的特點。

唐開國以後,唐太宗吸取了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並採取了隋文帝行之有效的均田、租庸調、府兵、科學等一系列的減輕人民負擔、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發展經濟生產、加強國家力量的措施,同時整頓吏治,改革政府機構,使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從貞觀到開元一百多年中,國家政治、經濟達到了我們前面所描述的昌盛繁榮的頂點。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