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荀子註譯 - 200 / 254
中國哲學類 / 荀子 / 本書目錄
  

荀子註譯

第200頁 / 共254頁。

 大小:

 第200頁

朗讀:

回答說:可以做到,卻不可強使他們做到。小人可以成為君子而不肯做君子,君子可以成為小人而不肯做小人。小人和君子,未嘗不可以互相對調着做,但是他們沒有互相對調着做,是因為可以做到卻不可強使他們做到啊。所以,路上的普通人可以成為禹,那是對的;路上的人都能成為禹,就不一定對了。雖然沒有能成為禹,但並不妨害可以成為禹。腳可以走遍天下,但是還沒有能走遍天下的人。工匠、農夫、商人,未嘗不可以互相調換着做事,但是沒有能互相調換着做事。由此看來,可以做到,不一定就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那麼,能夠不能夠與可以不可以,它們的差別是很大的了,他們不可以互相對調也是很清楚的了。

375講:


  

2316堯問于舜曰:「人情何如?」

舜對曰:「人情甚不美,又何問焉?妻子具而孝衰于親,嗜欲得而信衰于友,爵祿盈而忠衰于君。人之情乎!人之情乎!甚不美,又何問焉?唯賢者為不然。」

【譯文】



堯問舜說:「人之常情怎麼樣?」

舜回答說:「人之常情很不好,又何必問呢?有了妻子兒女,對父母的孝敬就減弱了;嗜好慾望滿足了,對朋友的守信就減弱了;爵位俸祿滿意了,對君主的忠誠就減弱了。人之常情啊!人之常情啊!很不好,又何必問呢?只有賢德的人不是這樣。」

376講:

2317有聖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則文而類(1),終日議其所以,言之千舉萬變,其統類一也,是聖人之知也。少言則徑而省,論而法(2),若佚之以繩(3),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諂(4),其行也悖(5),其舉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齊給便敏而無類(6),雜能旁魄而無用(7),析速粹孰而不急(8),不恤是非,不論曲直,以期勝人為意,是役夫之知也。

【註釋】

(1)文:見18注(8)。類:見114注(1)。(2)論:通「倫」,條理。(3)佚:當為「扶」字之

誤(孫詒讓說)。(4)諂:《集解》作「謟」,據宋浙本改。(5)悖:違背。其言也諂,其行也悖:指

陽奉陰違。(6)齊給便敏:等於說「齊給便利」,見24注(3)。(7)旁魄(b • ¥博):通「旁薄」、“磅

礴”,廣大無邊。(8)粹:通「萃」,聚集,指連綴文辭。孰:同「熟」。

【譯文】

有聖人的智慧,有士君子的智慧,有小人的智慧,有奴僕的智慧。話說得多,但合乎禮義法度,整天談論他的理由,說起話來旁徵博引、千變萬化,它的綱紀法度則始終一致,這是聖人的智慧。話說得少,但直截了當而簡潔精練,頭頭是道而有法度,就像用墨綫扶持着一樣,這是士君子的智慧。他的話奉承討好,行為卻與說的相反,他做事經常後悔,這是小人的智慧。說話快速敏捷但沒有法度,技能駁雜,廣博而無用,分析問題迅速、遣詞造句熟練但無關緊要,不顧是非,不講曲直,把希望勝過別人作為心願,這是奴僕的智慧。

377講:


  

2318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有中(1),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亂世之君,下不俗于亂世之民(2);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3);天下知之,則欲與天下同苦樂之;天下不知之,則傀然獨立天地之間而不畏(4):是上勇也。禮恭而意儉,大齊信焉而輕貨財;賢者敢推而尚之(5),不肖者敢援而廢之:是中勇也。輕身而重貨,恬禍而廣解苟免(6);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勝人為意:是下勇也。

【註釋】

(1)中:中正之道,指禮義。參見84。(2)俗:用作動詞,指與世沉浮,以世人之習俗為習俗。

一說「俗」為「沿」字之誤,與「循」同義。(3)這兩句是說:這種人在仁政統治下就會因為與仁德之

君志同道合而得志,因而也不會貧窮;如果君主不行仁政,他就不願同流合污而富貴。(4)傀(gu • 9歸)

然:同「塊然」、「巋然」,見128注(10)。(5)尚:通「上」。(6)恬:見1014注(6)。

【譯文】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