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頁
所以彎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進行薰蒸、矯正,然後才能挺直;不鋒利的金屬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礪,然後才能鋒利。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依靠師長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禮義的引導才能治理好。人們沒有師長和法度,就會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沒有禮義,就會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古代聖明的君王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們是偏邪險惡而不端正、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給他們建立了禮義、制定了法度,用來強制整治人們的性情而端正他們,用來馴服感化人們的性情而引導他們。使他們都能從遵守秩序出發、合乎正確的道德原則。現在的人,能夠被師長和法度所感化,積累文獻經典方面的知識、遵行禮義的,就是君子;縱情任性、習慣于恣肆放蕩而違反禮義的,就是小人。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他們那些善良的行為則是人為的。
第
363講:
23.
4孟子曰(
1):「人之學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
2),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3)。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註釋】
(
1)孟子:即孟軻,見
6.
7注(
7)。這裡的引語,不見于今本《孟子》。《孟子·告子上》說:
「人無有不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旨意與此相似。(
2)及:達到,夠。(
3)事:
從事,做,人為。
【譯文】
孟子說:「人們要學習的,是那本性的善良。」
我說:這是不對的。這是還沒有能夠瞭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後天人為之間的區別的一種說法。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能學到的,是不可能人為造作的。禮義,才是聖人創建的,是人們學了才會、努力從事才能做到的。人身上不可能學到、不可能人為造作的東西,叫做本性;人身上可以學會、可以通過努力從事而做到的,叫做人為;這就是先天本性和後天人為的區別。那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來看,耳朵可以用來聽。那可以用來看東西的視力離不開眼睛,可以用來聽聲音的聽力離不開耳朵。眼睛的視力和耳朵的聽力不可能學到是很清楚的了。
第
364講:
23.
5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1)。」
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
2),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
3)。故曰目明而耳聰也(
4)。
【註釋】
(
1)將:猶「必」。一說「故」下當有「惡」字。一說上句「性善」當作「性惡」。(
2)資:資
質,指所謂天生的才能、性情。(
3)使:猶「夫」,提示之詞,參見《古書虛字集釋》。(
4)“所謂性
善者……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一段據文義當在「若是則過矣」之後,今譯文移正。
【譯文】
孟子說:「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的作惡一定都是喪失了他們的本性的緣故啊。」
我說:像這樣來解釋就錯了。孟子所謂本性善良,是指不離開他的素質而覺得他很美,不離開他的資質而覺得他很好。那天生的資質和美的關係、心意和善良的關係就像那可以看東西的視力離不開眼睛、可以聽聲音的聽力離不開耳朵一樣罷了。所以說資質的美和心意的善良就像眼睛的視力和耳朵的聽力一樣。如果人的本性生來就脫離他的素質、脫離他的資質,一定會喪失它的美和善良,由此看來,那麼人的本性是邪惡的就很明顯了。
第
365講:
23.
6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饑,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
1),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於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註釋】
(
1)「勞」下承上省「見長」兩字。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