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萬事萬物只體現了自然規律的一部分,某一種事物只是萬事萬物的一部分,愚昧的人只認識了某一種事物的一個方面,就自以為知道了自然規律,實在是無知。慎子對在後服從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在前引導的一面卻毫無認識;老子對委曲忍讓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積極進取的一面卻毫無認識;墨子對齊同平等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等級差別的一面卻毫無認識;宋子對寡慾的一面有所認識,但對多欲的一面卻毫無認識。只在後服從而不在前引導,那麼群眾就沒有繼續前進的門徑;只委曲忍讓而不積極進取,那麼高貴和卑賤就不會有分別;只有齊同平等而沒有等級差別,那麼政策法令就不能貫徹實施;只求寡慾而不見多欲,那麼群眾就不易被感化。《尚書》上說:「不要任憑個人的愛好,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道;不要任憑個人的厭惡,要遵循君主確定的正路。」說的就是這個。
卷十二
正論第十八
[題解]
荀子認為社會上流行着一些謬論,所以在本篇中把它們逐條列出,然後以公正的議論來批駁它們。這種駁論式的文章體現了當時百家爭鳴的學術氣氛,對韓非寫作《難》篇顯然具有直接的影響。
第
280講:
18.
1世俗之為說者曰:「主道利周(
1)。」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也;上者,下之儀也(
2)。彼將聽唱而應,視儀而動。唱默則民無應也,儀隱則下無動也。不應不動,則上下無以相有也(
3)。若是,則與無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則下治辨矣(
4);上端誠,則下願慤矣;上公正,則下易直矣(
5)。治辨則易一,願慤則易使,易直則易知。易一則強,易使則功,易知則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則下疑玄矣(
6);上幽險,則下漸詐矣(
7);上偏曲,則下比周矣。疑玄則難一,漸詐則難使,比周則難知。難一則不強,難使則不功,難知則不明:是亂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
8),則下安;主道幽,則下危。故下安,則貴上;下危,則賤上。故上易知,則下親上矣;上難知,則下畏上矣。下親上,則上安;下畏上,則上危。故主道莫惡乎難知,莫危乎使下畏己。傳曰:「惡之者眾則危。」《書》曰(
9):「克明明德。」《詩》曰(
10):「明明在下(
11)。」故先王明之,豈特玄之耳哉(
12)?
【註釋】
(
1)周:周密,指隱蔽不露。(
2)儀:立木以示人叫做儀,也叫表。(
3)有:通「友」,親善。(
4)
君主把政治措施公開了,臣民就能遵照執行,所以能治理好。辨(b •
4n • 辦):通「辦」,治理。(
5)易:
平坦,不險惡。(
6)玄:通「眩」,迷惑。(
7)漸:見
2.
4注(
1)。(
8)故:猶「夫」,發語詞。(
9)今本
《尚書·堯典》有(堯)「克明俊德」一語,「俊」通「晙」,是明的意思,「俊德」即「明德」。
克:能,明德:完美的德行。(
10)引詩見《詩·大雅·大明》。(
11)明明:原為皎潔明亮的意思,指
周文王、周武王的德行賢明完美。但荀子此文斷章取義,把「明明」理解為動賓關係,所以是彰明美
德的意思。(
12)特:只。玄:幽深。這裡用作使動詞。
【譯文】
社會上那些庸俗的創立學說的人說:「君主的統治措施以周密隱蔽為有利。」這種說法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