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頁
那個國家的人民並不是景仰我的名聲,也不是讚賞我的德行,他們只是害怕我的威武,被我的勢力所脅迫,所以他們雖然有離開我的心思,也不敢有背叛我的打算。像這樣,那麼戰士就要越來越多,給養一定化費很大。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權勢更輕,兼併了別國而兵力越來越弱。這是依靠強力去兼併別國的君主。
那個國家的人民並不是景仰我的名聲,也不是讚賞我的德行,而是因為貧窮而追求富裕,因為饑餓而想吃飽,所以空着肚子張着嘴來投奔我求食。像這樣,就必須發放那米倉地窖中的糧食來供養他們,給他們財物來使他們富足,委任善良的官吏來接待他們,已經滿了三年,然後這些歸附的老百姓才可以信任。所以得到了土地而權勢更輕,兼併了別國而國家越來越貧窮。這是依靠財富去兼併別國的君主。
所以說:依靠德行兼併別國的君主稱王,依靠強力兼併別國的君主衰弱,依靠財富兼併別國的君主貧窮。這種情況古今是一樣的。
第
255講:
15.
13兼併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齊能並宋(
1),而不能凝也,故魏奪之(
2)。燕能並齊(
3),而不能凝也,故田單奪之(
4)。韓之上地(
5),方數百里,完全富足而趨趙(
6),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
7)。故能並之而不能凝,則必奪;不能並之又不能凝其有,則必亡。能凝之,則必能並之矣。得之則凝,兼併無強。古者湯以薄(
8),武王以滈(
9),皆百里之地也,天下為一,諸侯為臣,無它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禮,凝民以政。禮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謂大凝。以守則固,以征則強,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註釋】
(
1)齊能並宋:公元前
286年,齊伐宋,宋王偃(康王)出逃,死於溫(今河南溫縣),齊兼併
了宋國。(
2)魏奪之:公元前
284年,魏與秦、趙、韓、燕一起伐齊而攻破臨淄,齊涽王出逃而死於淖
齒之手。於是齊國被瓜分,魏國得到了原屬宋國的大部分土地。(
3)燕能並齊:公元前
284年,燕昭王
以樂毅為上將軍攻齊,秦與三晉協同作戰,樂毅破齊臨淄,隨後又攻佔齊城七十餘座,齊僅剩莒、即
墨二城。(
4)田單奪之:見
15.
3注(
35)。(
5)上地:指上黨地區,在今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一帶。(
6)
趨趙:公元前
262年,秦將白起攻韓,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完全封閉了韓與上黨郡的交通。上黨
郡守馮亭不願降秦,附趙。(
7)秦奪之:上黨歸附趙國後,趙派廉頗屯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拒秦,
趙、秦相持,不分勝負。公元前
260年,秦攻上黨,趙王中了秦國范睢的反間計,命趙括替代廉頗為
將,結果被白起大敗於長平。公元前
259年,秦將司馬梗北定太原,完全佔領了上黨郡。(
8)薄:通「亳」(b • ¥勃),見
11.
3注(
13)。(
9)滈(h •
4o • 號):通「鄗」,見
11.
3注(
14)。
【譯文】
兼併別國容易做到,只是鞏固凝聚它很難。齊國能夠兼併宋國,但不能凝聚,所以魏國奪走了宋國。燕國能兼併齊國,但不能凝聚,所以田單奪回了它。韓國的上黨地區,方圓幾百里,城池完備、府庫充足而投奔趙國,趙國不能凝聚,所以秦國奪取了它。所以,能兼併別國的土地而不能凝聚,就一定會被奪走;不能兼併別國又不能凝聚自己本來擁有的國家,就一定會滅亡。能凝聚自己的國家,就一定能兼併別國了。得到別國的土地就能凝聚,那麼再去兼併就不會有強大而不能兼併的對手了。古代商湯憑藉亳,周武王憑藉鄗,都不過是方圓百里的領土,而天下被他們統一了,諸侯做了他們的臣屬,這沒有其他的緣故,是因為他們能凝聚取得的土地啊。凝聚士人要依靠禮義,凝聚民眾要依靠政策。禮義搞好了,士人就會歸服;政治清明,民眾就安定。士人歸服、民眾安定,這叫做最大的凝聚。靠這種政治局面來守衛就牢不可破,靠它來出征就強大無比,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稱王天下者的事業就完成了。
卷十一
強國第十六
[題解]
本篇認為,要使國家強盛,必須行「勝人之道」。所謂「勝人之道」,就是「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與之參國政」,「慎禮義、務忠信」,「隆禮尊賢」,「重法愛民」,「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等等,而其旨歸,則是「賞不用而民勸,罰不用而威行」的「道德之威」。
第
256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