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
11.
6三者(
1),明主之所謹擇也(
2),而仁人之所務白也。善擇者制人,不善擇者人制之(
3)。
【註釋】
(
1)三者:指「義立而王」、「信立而霸」、「權謀立而亡」。見
11.
2。(
2)《集解》「所」下
有「以」,據世德堂本刪。下句同。(
3)善於選擇的「立義」、「立信」而稱王、稱霸,不善於選擇的
用權謀而滅亡。
【譯文】
這三種情況,是英明的君主要謹慎選擇的,也是講究仁德的人一定要弄明白的。善於選擇的,就能制服別人;不善於選擇的,別人就會制服他。
第
188講:
11.
7國者,天下之大器也,重任也,不可不善為擇所而後錯之(
1),錯之險則危(
2);不可不善為擇道然後道之(
3),涂薉則塞(
4);危塞,則亡(
5)。彼國錯者,非封焉之謂也(
6),何法之道、誰子之與也。故道王者之法(
7),與王者之人為之(
8),則亦王;道霸者之法(
9),與霸道之人為之,則亦霸;道亡國之法(
10),與亡國之人為之,則亦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11),而仁人之所務白也。
【註釋】
(
1)所:處所,此喻指當權執政的大臣。錯:通「措」,放置,此指委任。(
2)險:險惡的地方,
此喻指險惡的權奸。(
3)前一個「道」:道路,指原則、辦法。後一個「道」:引導,指根據一定的原
則辦法去領導、治理。此句應「重任」而言。(
4)涂:通「途」,道路,此指原則、辦法。薉:同「穢」,
荒蕪,雜草叢生,喻政治原則的惡劣卑污。塞:堵塞,行不通。(
5)以上幾句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其喻
意是:國家,是天下最大的統治工具,是個沉重的負擔,不可不好好地為它選擇個人然後把它交給他,
如果把它交給了險惡的人就危險了;不可不好好地為它選擇個原則然後再治理它,如果原則卑污就行
不通;政權危險、原則行不通,國家就會滅亡。(
6)封:壘土作為疆界。焉:于之,給它。(
7)故:猶
「夫」。王者:奉行王道(依靠德化、遵行禮義、推行仁政)而能稱王天下的人。參見
11.
3。(
8)王
者之人:指王者的輔佐大臣(參見
9.
13注(
1)),也就是奉行王道的大臣。(
9)霸者:奉行霸道(依靠
強力、借仁義之名、努力確立信用)而能稱霸諸侯的人。參見
11.
4。(
10)亡國之法:指追求功利、專搞權謀。參見
11.
5。(
11)《集解》「所」下有「以」,據世德堂本刪。下句同。
【譯文】
國家,是天下最大的器具,是沉重的擔子,不可不好好地為它選擇個地方然後再安置它,如果把它放在險惡的地方就危險了;不可不好好地為它選擇條道路然後引導它前進,如果道路上雜草叢生就會被堵住;危險、受阻,國家就會滅亡。那國家的安置問題,並不是指給它立好疆界,而是指遵行什麼辦法、與什麼人一起來治國。遵行王者的辦法,與那奉行王道的大臣治理國家,也就能稱王于天下;遵行霸者的辦法,與那奉行霸道的大臣治理國家,也就能稱霸于諸侯,遵行使國家滅亡的辦法,與那奉行亡國之道的大臣去治理國家,也就會滅亡。這三種情況,是英明的君主要謹慎選擇的,也是講究仁德的人一定要弄明白的。
第
189講:
11.
8故國者,重任也,不以積持之則不立(
1)。故國者,世所以新者也,是憚(
2);憚,非變也(
3),改玉改行也(
4)。故一朝之日也(
5),一日之人也,然而厭焉有千歲之國(
6),何也?曰:援夫千歲之信法以持之也(
7),安與夫千歲之信士為之也(
8)。人無百歲之壽,百有千歲之信士,何也?曰:以夫千歲之法自持者,是乃千歲之信士矣。故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與權謀傾覆之人為之,則亡。三者,明主之所謹擇也(
9),而仁人之所務白也。善擇之者,制人;不善擇之者,人制之。
【註釋】
(
1)積:積累,指長期積累起來的管理辦法,即下文所說的「千歲之信法」,也就是荀子推崇的
禮法。立:存在。(
2)憚:通“禪,(sh •
4o • 善),更替,指具有繼承性的演變。(
3)變,改變,指徹底
的根本性的變化,即管理辦法的改變。(
4)玉:《集解》作「王」,據《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
玉:佩玉。行:步行。改玉改行:古代貴族,不同等級的人佩帶的玉不同,在舉行各種儀式時走路的
間距、快慢也有不同的規定。「改玉改行」指改變了貴族階層的等級地位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佩玉和步
行要求。(
5)故:猶「夫」,發語詞。一朝之日:短如一個早上的日子。(
6)國:《集解》作「固」,
據《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厭焉:即「厭然」,見
8.
1注(
15)。(
7)援:援引,拿過來。夫: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