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1),壇放薄忌泰一壇(2),壇三垓(3)。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4),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5)。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6),殺一犛牛以為俎豆牢具(7)。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8)。其下四方地,為餟食群神從者及北斗雲(9)。已祠,胙余皆燎之十。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1)具:準備,備辦。(2)放:通「仿」,仿照。(3)垓:同「陔」,台階的層次。(4)方:方位。(5)除:修,修築。(6)醴:甜酒。脯:乾肉。(7)犛牛:一種長毛牛。俎豆: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禮器。(8)獨有俎豆醴:是說只有牛羊等和甜酒,而沒有犛牛。(9)餟:連續祭祀。按:《封禪書》作「醊」。十胙:祭祀用的肉。洎(ji,記):浸泡。特:一頭牲稱「特」。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1),天子始拜泰一。朝朝日(2),夕夕月(3),則揖;而見泰一如雍禮。其贊饗曰(4):「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5),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烹炊具。有司云「祠上雲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6)。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7)。令太祝領,(祀)〔狄〕及臘間祠(8)。三歲天子一郊見。」
(1)昧爽:拂曉。(2)朝(zh□o,招)朝(chao,潮)日:早晨朝拜日神。(3)夕夕月:傍晚祭祀月神。夕月,古代帝王祭月稱「夕月」。(4)贊饗:祀神時獻祝辭以勸食。(5)朔:月復出。「朔」為每月初一,表示前月已死,新月復生。(6)瑄玉:祭祀所用的大璧,直徑六寸。嘉牲:美牲。指毛色純,年歲合乎要求,體美膘肥的。(7)光域:指神光所照的地域。(8)臘:夏歷十二月。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1),以象天上三星(2),為泰一鋒(3),名曰「靈旗」。為兵禱(4),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微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5)。上乃誅五利。
(1)牡荊:一種灌木,用來作旗柄。《集解》引如淳曰:「荊之無子者。」幡:挑起來直著掛的長條形旗子。登:升。(2)天一:星名。《集解》引徐廣說:「鬥口三星曰天一。」(3)為泰一鋒:太一一星在後,天一三星在前,所以說三星為太一之鋒。鋒,指最前面的旗子。因幡上畫有象徵三星的日月、北斗和升龍,所以稱幡為太一鋒。(4)兵:指兵事,這裡指出兵伐南越之事。(5)讎:應驗。
其冬(1),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2)?」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3),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4),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1)其冬:《會注考證》引正先謙說:「據《漢書·武紀》則元鼎六年也,當云『明年冬』。」(2)得毋:莫非,該不是。(3)寬假:寬容。指時間上放寬一些。「寬」「假」同義。(4)迂誕:迂闊荒誕,指不切合實際,沒有事實根據。
其年,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1),曰:「民間祠尚有鼓舞之樂(2),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3)?」公卿曰:「古者祀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4)。」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5),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6)。」於是塞南越(7),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8),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9)。
(1)下:下交。(2)鼓舞:合樂而舞。(3)稱:相稱,配得上。(4)神祇(qi,其):天神和地神。(5)素女:傳說中的神女名,長於音樂。(6)破:剖分。(7)塞南越:指武帝因平定了南越而舉行酬神祭祀。塞,也寫作「賽」,酬神的祭祀。(8)歌兒:歌手。(9)箜篌:一種撥絃樂器,有豎式、臥式二種。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1),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2),還祭黃帝塚橋山,澤兵須如。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塚,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3),先類祠泰(4)。
(1)振兵澤(shi,釋)旅:意思是停止用武。振,整頓。澤:通「釋」,解散,遣散。(2)勒:統領。(3)用事:行事。多指行祭之事。(4)類:通「禷」,祭名,以特別事故祭祀天神。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1),莫知其儀禮,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2)。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者,合不死之名也(3)。秦皇帝不得上封(4)。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嘗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5),而頗采儒術以文之(6)。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7)。上為封祠器示群儒,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事(8),於是上絀偃、霸(9),盡罷諸儒弗用。
(1)用:因為,由於。希:同「稀」。少,這裡指封禪很少舉行。曠絕:斷絕。曠,阻隔。(2)《周官》:即《周禮》。《王制》:指《禮祀·王制》。射牛:古代帝王祭祀時,為表示「親祭」,要親自用箭射牛以備祭。(3)合:合當,應當。(4)上封:指登上泰山封禪。(5)高世:超乎世俗,高於一般人。九皇:傳說中遠古時的九個帝王。(6)頗:稍微。文:修飾。(7)古文:指古文經。漢武帝時使用隸書,用隸書書寫的經書叫今文經,用春秋、戰國文字書寫的經書叫古文經。騁:盡情施展,不受拘束。(8)屬:聚集,聚會。圖:謀劃,策劃。(9)絀:通「黜」,廢,貶退。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岳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1),上不言(2);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泰山,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3)。
(1)上:指山上的人。(2)不言:指不曾呼喊。(3)上石:把石碑運上山。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1)。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2),然無驗者。乃益發船(3),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一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4),見其跡甚大(5),類禽獸雲。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6),言「吾欲見巨公(7)」,已忽不見(8)。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為仙人也(9)。宿留海上,與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十。
(1)八神:《索隱》根據《漢書·郊祀志》解釋為「天主,地主,兵主,陰主,陽主、月主,日主,四時主」。一說指八方之神。(2)疏(shu,數)給的奏議。(3)益:增加。(4)就:走近,靠近。(5)跡:腳印。(6)老父(f□,甫):對老年人的尊稱。(7)巨公:《索隱》引《漢書音義》曰:「巨公謂武帝。」(8)已:不久。(9)大:很。十與:給予。傳(zhuan,撰)車:古代驛站供傳遞公文或傳送消息用的車輛。間(jian,見):暗中,秘密。使:派出使者。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1),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2),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3),書秘。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其事皆禁(4)。明日,下陰道(5)。丙辰,禪泰山下址東北肅然山(6),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7)。五色土益雜封(8)。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9),頗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屬弗用十。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