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記全集譯注 - 126 / 824
歷史類 / 司馬遷 / 本書目錄
  

史記全集譯注

第126頁 / 共824頁。

 大小:

 第126頁

朗讀:

(1)黃金不就:指煉黃金沒有成功。(2)制詔:下詔令。(3)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4)間者:近來。皋陸:河邊陸地。(5)堤繇:修築堤防的勞役。繇,通「徭」。(6)臨:從高處往低處看。引申為統治。(7)大通:即大通將軍。(8)「《乾》稱」二句:《乾》,指《周易·乾卦》。蜚,同「飛」。《乾卦》:「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漸,進。般,通「泮」,指泮宮(周代學宮),為禁止射獵之所。(參用《周易古經今注》說)《周易·漸卦》:「六二,鴻漸於磐(同「般」),飲食衎衎(kan,看。喜樂的樣子),吉。」《會注考證》引方苞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言君之得臣也;鴻漸於磐,飲食衎衎,言臣之得君也。武帝以欒大為天所遺士,故引此。」(9)意:想,想來。庶幾(j□,機):或許。與:讚許。十甲第:第一等的宅第。乘輿:帝王的車駕,也指帝王所用的器物。斥:驅逐,這裡指分出去。妻(舊讀qi,氣):以女嫁人。(13)繼(j□,機):送物給人。(14)如:往,到……去。(15)存問:看望,慰問。所:《封禪書》作「供」,當衣改。(16)連屬:連接。(17)大主:即大長公主。漢文帝的女兒,武帝的姑姑。(18)衣(舊讀yi,義)羽衣:穿著用鳥羽製成的衣服。(19)白茅:多年生野草。(20)弗臣:不以之為臣,不把欒大看作天子的臣下。(21)道:同「導」,引導。(22)下神:使神仙下凡。(23)治裝行:整理行裝。(24)見:被引見。(25)振:同「震」,震動。(26)搤(e,扼)捥:握住手腕。表示激動、振奮。搤,通「扼」。捥,同「腕」。禁方:秘方。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1),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2)。鼎大異於眾鼎,文縷毋款識(3),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4)。天子使使驗問巫錦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晏溫(5),有黃雲蓋焉。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至長安,公卿大地皆議請尊寶鼎。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6),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谷。今年豐廡未有報(7),鼎曷為出哉(8)?」有司皆曰:「聞昔大帝興神鼎一(9),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十。黃帝作寶鼎三,像天地人也(11)。禹收九牧之金(12),鑄九鼎,皆嘗鬺烹上帝鬼神(13)。遭聖則興(14),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15),鼎乃淪伏而不見(16)。《頌》雲(17)『自堂徂基(18),自羊徂牛(19);鼐鼎及鼒(20);不虞不驁(21),胡考之休(22)』。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23),承休無疆。合茲中山(24),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為符(25),路弓乘矢(26),集獲壇下,報祠大饗(27)。惟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28)。鼎宜見於祖禰(29),臧於帝廷,以合明應(30)。」制曰:「可。」


  

(1)魏脽:即前文所提的「汾陰脽丘」。因汾陰原屬魏國,所以叫魏脽。營:指祠廟周圍的地界。《會注考證》引顏師古說:「營,謂祠之兆域也。」(2)掊(pou,抔):用手扒土。(3)文:花紋。鏤(lou,漏):雕刻:款識(zhi,志):古代鼎彝器上鑄刻的文字。(4)以聞:把這事報告給武帝。聞,使聞,等於說報告。(5)晏溫:天氣晴暖。(6)登:莊稼成熟。(7)豐廡(wu,無):豐茂。廡,通「蕪」,草木茂盛的樣子。報:祭名。農事結束後祭祀社稷(土神和谷神)以報德。《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8)曷為:為什麼。(9)大(tai,太)帝:也作「泰帝」,指傳說中的太昊(hao,浩)伏羲氏。興:建。這裡是製作的意思。十系:聯屬依附。(11)象:象徵。(12)九牧:指九州。牧,原指牧守,是州的長官。金:指銅。(13)鬺(sh□ng,傷)烹:烹煮,特指烹煮牲畜以祭祀。(14)遭:遇到。興:興起,這裡是出現的意思。(15)社:祭祀土神的地方。古代諸侯建國都要立社壇。(16)見:同「現」,出現。(17)《頌》:這裡指《詩經·周頌·絲衣》。內容是描寫周成王時舉行繹祭(又祭,大祭次日舉行的祭祀)的情形。(18)「自堂」句:是說緊張地往來做準備。堂:正屋。徂(cu),陽平粗),往,到。基,地基,牆基,這裡指台階。(19)「自羊」句:是說準備祭祀用的牲畜。(20)鼐(nai,奈):最大的鼎。鼒(z□,滋):小鼎。(21)虞:同「娛」。快樂,引申為喧嘩。驁:通「傲」。傲慢。(22)胡考:長壽。休:福。(23)龍變:象龍一樣地變化,指變化神奇莫測。(24)合:符合,與……相合。(25)符:符命。即所謂祥瑞徵兆。(26)路弓:大弓。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乘,因此以乘為四的代稱。(27)大饗:古代一種祭禮,即大袷(xia,匣)。古代帝王諸侯集遠近祖先神主於太廟大合祭。(28)合德:指天人之德相合。古人迷信,認為天與人能互相感應。(29)祖禰(n□,你):祖先。禰,《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解沽》曰:「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30)明:神明,神靈。應:瑞應。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1)。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2)。

(1)殆:大概,恐怕。(2)候:觀測。

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1),與黃帝時等。」卿有札書曰(2):「黃帝得寶鼎宛(侯)〔朐〕,問於鬼臾區。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3),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4),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5),後率二十歲得朔旦冬至(6),凡二十堆,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卿因所忠欲奏之。所忠視其書不經(7),疑其妄書,謝曰(8):「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卿因嬖人奏之(9)。上大說十,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功,申功已死。」上曰:「申功何人也?」卿曰:「申功,齊人也。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11)。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12)。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13)。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功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14)。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15),五在中國(16)。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仙。患百姓非其道(17),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塚是也。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18),谷口也。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19)。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鬍髯號(20),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21)!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耳(22)。」乃拜卿為郎,東使侯神於太室。


  

(1)朔:朔日,即每月初一。旦:天明時,早晨。(2)札書:寫在木筒上的文字。札,古代書寫用的小木筒。(3)策:古代占卜用的蓍(sh□,師)草。(4)紀:古以歲、日、月、星辰、歷數為五紀。這裡指歷數,即推算節氣之度。(5)迎日推策:指觀測太陽的運行用蓍草推算曆法,預知日月朔望節氣等。迎,預測。(6)率:大致。(7)經:正常。(8)謝:辭謝,推辭。(9)嬖人:受寵幸的人。十說:同「悅」,高興。鼎書:關於寶鼎的書。當黃帝之時:指與黃帝時的歷日相同,如年名、日名、冬至等節氣的位置等。(13)且:或,或者。(14)神靈之封:指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居:占。(15)蠻夷:指中原地區以外的四方各少數民族。(16)中國:指中原地區。(17)非:以為非,反對。(18)寒門:《集解》引徐廣曰:「寒,一作『寒』。」(19)胡:獸頸下的垂肉。髯:兩頰上的鬍子。(20)號:大聲哭喊。(21)嗟乎:歎詞。(22)(x□,洗:同「屣」,鞋。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