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頁
(1)沛公:即劉邦,起義于沛縣(今江蘇省沛縣),稱沛公。霸上:即灞水西之白鹿原,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霸」又作「灞」。 (2)左司馬:武官名。《漢書·王莽傳》張晏註:「月為刑,司馬主武又典天,故使主威刑也。」 (3)王(wàng旺):此用作動詞,稱王。關中:具體說法不一。均指函谷關內地區,相當於今陝西省地區。 (4)子嬰:秦二世胡亥的堂兄弟,趙高逼殺胡亥後,立子嬰為王。劉邦破武關,子嬰降,後為項羽所殺。 (5)饗(xiǎng想):犒勞酒食。 (6)為(wéi):使。 (7)新豐:秦驪縣,劉邦稱帝后改稱新豐,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鴻門:阪名,在新豐東十七里,今名項王營。 (8)范增:居剿(今安徽省巢縣東。剿音巢)人,年七十輔項羽稱霸諸侯,項羽尊為「亞父」,多次勸諫項羽殺沛公以絶後患,項羽不聽。後沛公使反間計,項羽疑他有二心,范增遂憤而離去,中途疽發於背而死。 (9)山東:戰國時稱秦以外六國之地為山東,因其地在崤山(在今河南洛寧縣西北)之東。 (10)天子氣:古人以雲氣附會人事,說王者頭上有天子氣,上幾句所述都是天子氣的徵象。《史記·高祖本紀》載,秦始皇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壓之,劉邦自疑應于自己,就逃亡到芒、蕩山澤岩石之間。其妻卻能不費力地找到他。劉邦問是何道理,其妻答曰:「季(劉邦字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可與此互參。 (11)左尹:楚國官名,令尹(丞相)之佐。項伯:項羽的族叔,名纏,後封射陽侯。 (12)留侯張良:字子房,韓國貴族子弟,韓亡,曾結義士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未遂。初投陳勝,又投項梁,依韓王韓成,後為劉邦謀士,封留侯。《史記·留侯世家》載,張良居下邳時,項伯曾因殺人,投奔張良避匿,所以這裡說項伯與張良「素善」。 (13)「臣為」句:《史記·留侯世家》載,沛公從洛陽出轘轅山,攻下韓十餘城,於是令韓王留守陽翟,而與當時還在韓王麾下的張良一起西進擊秦。這是因為沛公與張良先前早就互相欽慕之故。這裡說「為韓王使」,是婉委說法,說明此時張良尚未正式歸劉。 (14)鯫(鄒zhōu)生:淺陋無知之小人。說(shuì),勸說他人聽從己見。 (15)距:通「拒」。內:通「納」。 (16)活之:使之活,活字使動用法。 (17)要:同邀。 (18)卮:盛酒的圓形器皿。 (19)秋豪:豪通毫。秋毫是新秋時獸類新生的絨毛,喻細小。 (20)籍:用作動詞,登記於簿籍。 (21)府庫:官府儲存財物兵甲的倉庫。 (22)倍:同「背」。 (23)蚤:同早。謝:賠罪。(24)從:跟從、隨從。騎(jì):名詞,一人一馬為一騎。 (25)戮力:協力。 (26)郤:同隙,嫌隙。 (27)東向坐:坐西朝東,以下三句「南向」、「北向」、「西向」,以此類推。古人室內座席以東向為尊,應讓賓客坐,其次南向、北向、西向。項羽自己東向坐,讓范增南向、劉邦北向、張良西向,是有意簡慢以示威勢之意。參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八「東向坐」條。 (28)目:用作動詞,使眼色。 (29)玉玦(jué決):玉器名,環狀而有缺。玦、決諧音,范增以玉玦向項羽示意,是要他下決心。 (30)項莊:項羽的堂兄弟。 (31)不忍:下不了狠心,即有仁慈之心。《史記·淮陰侯列傳》記韓信對劉邦說,項羽「見人慈愛恭敬,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但無大決斷,這是「婦人之仁」。范增此處說項羽「不忍」是下論上的委婉說法,其實隱含韓信之意。這點正是鴻門宴以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