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96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96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96頁

朗讀:

竊揆孔門下學事,上達理,理本事末,學此事,達此理,還卻以此理處此事,是為本末一原,何嘗末?其論主敬,所以存此心格物,所以明此心存明,皆心也,何嘗綴?支離義外者,直以義為在外,今指性即理,窮而至於義之精,精斯一,一斯貫矣,何嘗外?俗學者,詞章家記誦、補綴、科試、覆射者可言矣,即嘗以攷小學訓行盩厔,安可以尚行不尚言?由博反約者例言,何嘗俗?經書藉漢、唐、宋間訓詁以傳,特或鑿、或淆、或虛無,又章分註解,不斷不屬,非其章句傳註,其文理脈絡,何由貫通乎?何嘗鄙?孔門以讀書為學,玩《易》誦《詩》,讀《書》學《禮》,博文遊藝,皆是也,然取以明理,理明止矣,是亦不遠人以為道也,何嘗非?即是見詆之者,非在詆者所據以為道,乃先生契聖而盡示來者,又其所預期至此而嚴為之防者,後人不知其防,反信其詆,靡然而從。亦自童習間,傳註言心、言性命,及求其所以為心、為性命弗知,是以偶聞一悟性命之說,遂謂性與天道,聖門且不可得聞,茲於須臾靜坐,一閉眉目,息精神,屏思慮間,直窺堯、舜、孔子之前。人孰無堯、舜、孔子之志?而驟得之,將有快其直捷簡徑,庸知其從達磨窠臼間來哉?適其事誦讀者,方厭記誦、補綴、覆射為煩,事踐履者,方苦克治、涵養為難,忽言易簡者,乘其厭苦之虛,而入者為主,縱有善語,不繹不從。(《朱晦翁碑》)

方且自崇自是,孳孳以講為學,自講外修德、徙義、改過,皆置不言,即非德義有過,亦謂吾心不動。此涉於 者,可勿較,至底咎矣!又以佛氏缺陷,世界未嘗員滿為之辭,凡於所講之者稱賢,不講之者稱否雲。前一人倡,後人而復後人影附聲和,堅不可破,猶以張無垢改頭換面,說向儒家舊步,摘取經書中一二語,立為新名,作為話頭,自稱心傳之秘。藉以儒言,以本心是聖,反觀內照,全此員神,不必修為。


  

而藉言於默識自得,無慾主靜者,實修性禪宗,以精神為聖,攝息歸根,根本先立,生生不已。而藉言於收放、存良、持志、立命者,實修命玄宗,以身是本,修是學,合釋之觀心,玄之踵息,一之為真我、真修。而藉言于《大學》綱領,修身為本者,實性命雙修,宗中聖□□□□□□□□□□□□□□□□□□□□此,而其間彼此前後,各自求勝,揣度擬議,將謂合併,而竟不合不併,其流之害,及於傳註。(《朱晦翁碑》)

後學喜其新說,附會己意,以為講牋,為文義,見之有素,好之者嘉其同,不好者取其異,未嘗正之。今並以經書原文,各據胸臆立解,不宗本旨,其漸不至於背經棄傳,絶蔑聖言不止。及此際猶藉先生辨析於今,實防衛於前,俾我聖朝教令課條者,申飭于今,乃不淪於極弊者矣。然天運一否一泰,其道一晦一明,如環之循。

薛子亦曰:「程、朱大有功於萬世。」又曰:「後人於朱子之書之意,不能遍觀盡識,或輒逞己見,妄有疵議,或勦拾成說,寓以新名,衒新奇而掠着述之功。多見其不知量也。茲欲絶其弊,惟躬行講明,俾天下後世,曉然知其功不可背,其講學修德徙義改過併進,勿專以講為學,又勿為逞己見寓新名者所搖惑,庶乎斯道明,世運泰矣。」竊意今當必有其人。噫!微斯人,吾誰與從!(《朱晦翁碑》)

來教以「天命之性為虛靈不昧,譬則日月之貞明;氣質因依假借,迷復不常,譬則浮雲之聚散。雲聚而日月昏,雲散而日月炳,於日月貞明之體,未始有所損益」者。竊以天氣地質具而後生人,固聖愚賢不肖所同稟,特其中有清濁淳漓之異耳。所貴學者澄濁求清,去漓還淳,乃所謂變化之功爾。

孟子「形色天性,惟聖人踐形」,厥旨深矣。苟以氣質為浮雲,則是謂其祇有濁漓,而不謂其有清淳。然則生知安行之聖,學知利行之賢,其有外於此天地氣質而生,而人性上有二物矣。抑別有一種氣質,而非吾之所謂氣質者?又不然。

是天命自天命,氣質自氣質,而道之形上形下,截然可分為二。至於指天命之性為性靈不昧,此近世諸儒同以為然,似同於佛氏「昭昭靈靈見上乘」之說,與聖門所指性與天道,《中庸》以來性命,皆殊涂異能,非愚生所知。(《與呂巾石》)

今時所稱鉅公聞人者,談學術以立解頓釋,談文藝則飾章藻句,門戶特立,途徑肆開,崇居 席,廣延游道,名流爭集幟下,而海內亦重之為通達,為弘大。而視夫履孝弟,抱廉節,慎交承,端舉動,若孟子所謂守先王之道者,出則宣忠猷,有仁澤,敦儉樸,覈功效,若周子所謂處事精詳,務名道理者,皆以一節視之。且鄙之以為迂闊,為襲,為不達。以此為言,即以此為行可知。

是以當此時,文飾勝寂,藻繁鮮實,吏行鮮治者,由此也。(《與陳心谷》)


  

今學者只以講便為學,以學便為道,以道便為心,故曰「心學」。今言格物者,以心即知,以知即物,一歛視卻聽,便為心正,心正便為知致,知致便為物格,物格便為道,為學。其辭儱侗不分,空寂難辨,遂使聖門曰心,曰道,曰學,曰正心、致知、格物,捏為一團。其流之弊,令人空寂枯槁,祇成一個頑然之物。

謹 來諭謂:「統會斯道者心,以心體道,斯善學者。」又謂:「知非空知,必有一事,事即是物,知中有物,物見于知,雖有知物二字之名,實為一齊俱到之妙。」可謂辨析至精。(《與舒繼峰》)

文定王順渠先生道



贊助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