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明儒學案 - 293 / 462
中國哲學類 / 黃宗羲 / 本書目錄
  

明儒學案

第293頁 / 共462頁。

 大小:

 第293頁

朗讀:

乃今之為道者,祖真覺是性,見解為病,禪詮日析,於講觀恰入之旨,自謂至精至妙。藉言致知,而文以窮理窮此,盡性盡此,至命至此,儱侗之說,高標之為聖學的傳,而冒當乎精一一貫。聞者喜其簡徑,競相崇尚附和,遂置氣質於不復論,況能進而求所由變化之功哉!諦其行,卒任氣質,而墮於知慧自便,私意自執,猶亢然直命曰道。(《呂巾石類稿序》)

《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其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目。繹言之,物,即《中庸》為物不貳、體物不遺之物,天下公共之理,人所同有者。格者貫徹至極無間之謂,惟其為公共同有,故格之即格,知為人虛靈覺識之知,一己所獨得,人人所同然者。致者,推究至極不遺之謂,惟其一己獨得,故致之即至,故曰「致知在格物」。


  

在者,明知物之一,致格之功,相貫亦一也。惟其能推極其虛靈覺識之知,至於貫徹無間于天下公共之物,故曰「物格而後知至」。而後者,明心物之一,格至之驗,相因亦一也。惟其知至,乃知起於意而後誠,意發於心而後正,心主乎身而後修,則在己者;身處乎家者而後齊,家近乎國者而後治,國盡乎天下者而後平,則在人者。

此為舉綱率目,由己及人,操約該博,謂之一貫。如物未格,知未至,乃其性資明敏,踐履篤實,凡日用所由,?在乎物之中,未必知能及,亦可謂與知。自此以其所知,意亦誠,心亦正,身亦修,家亦齊,國亦治,天下亦平。究竟其極,如《孟子》「伯夷聖之清」,「柳下惠聖之和」,特不若時中之大成。

故曰:「道體則一,人體道則二,及其靜則一也。」近有絶不聞道,祇得禪宗,指人心血氣虛處為善,靈處為知識,合名善知識;以善易良,知識易知,合名以孟子良知。即不以虛靈中識覺,推極貫徹乎物,祇歛目反觀,血氣凝聚,靈處生照,即識覺,即見地,即徹悟,即知至。

虛中一無所有,靈中知識一無所用,凡生知、學知、默識、聞知、見知,一無所為。又見格物二語,為《大學》首言,不可置,乃以格去物慾即物格,全此虛靈即知至。凡《中庸》為物不貳,生物不測,體物不遺,物有終始,不誠無物,皆不相蒙,悉以外物名之。不俟工夫階級,謂萬物盡屏,心知炯然,既得一,萬事畢,意自誠,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齊,國自治,天下自平。

揆其實,乃率意即誠,任心即正,從身即修,家國天下由我操縱,即齊治平。即不齊治平,亦不必問。于虛靈中,為物慾潛滋暗長,恣肆妄行,皆直任為道,不必潛修禁止。一禁止即遏抑,遏抑即外求。

以此立門戶,聚朋徒,標之不過二語,曰「心知即道,口講即學」,止矣!(《大學定本古本石經三序》)

《易》言「窮理」,分析乎理之謂,《大學》「致心之知者在格,萬物萬理,本於一物一理」者,意正相同,故舉以為釋,未嘗謂隨萬物而一一窮之。 觀傳注,未有此語。新學惟取人心血氣中虛靈知覺者為立大,為養端倪,為體認天理。黠者又取善知識之說,合諸《大學》「致知」,《孟子》「良知」二語為言,其功即反目攝神至心,即知至,亦即格物,不必別言致,言格。

乃以《大學》言格物不可背,不得已或指為格欲,為正事,為至物。格知物有本末之物,或以明知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物,或以格不生不滅之物。又以先王禮樂名物典章法度,為非作聖之功,增雜霸藩籬,訓詁記誦聞見,皆致格中事。一切指以為名、為博、為侈靡而文致之,支吾籠罩,轉換儱侗,難以測識。

自來不師先王,非孔子,一見于秦,再見於今。(《太學四體文集註序》)

古今贊先師孔子者曰:「述作,集群聖事功,冠百王。」乃以道德之盛,與聖王同,而述作事功異爾。述作事功者,由聖王既遠,道脈日微,權術初熾,虛無將起,人方迷惑,是故啟迪斯人以有知。又以人不能皆知,則有可使由不可使知,生知,學知,困而學、困而不學,中人上下可語、不可語之教,當其初心,詎不欲謂人皆有知?知本自良,何分於可不可,上次下之等哉?惟道原於天命之謂性,性則與形俱形,形而有上下。


  
形者,氣質之謂;上者,道之謂,一理是也。以其不可見,故謂之上,惟上故難知。下者,器之謂,日用萬殊是也,即一理之所散着也。以其可見,故謂之下,惟下故易由。

合上下言,皆心之德,故曰道亦器,器亦道。(《孔子像碑》)

是故生知者氣質清粹,天性湛然,默識此道,謂之上智。中人以上,氣質美者,於性明,可以語上,以上使知即知之;中人以下,氣質次者,于性蔽不可以語上,以下使之即由之。以上下言,知者道,由者器。以道亦器,器亦道言,則知者固道,由者亦道。

如由之中有學,有困而學,則蔽徹明開,幾駸語上,是即下學而上達者。惟終身由不學,故不知,民斯下之。下之將所由者盡悖而去之,民斯愚之,故曰:「惟上知與下愚不移。」至下愚,而其初命於天者,仍在所謂「不以聖豐,不以愚嗇」,故曰:「性相近,習相遠。」斯為孔門立教之法。(《孔子像碑》)

後世誦習服行,可自識乎?權術虛無者不經,奚能迷惑?特周衰,世教微,儒行壞,秦自暴棄。漢武表章《六經》,儒行以顯。唐、宋間嘗有嗣興。顧崇信不純,權術虛無雜用,而虛無特着。



贊助商連結